在海外从事游戏美术和3D视觉设计十几年,我目睹了无数新技术的兴衰,但有一个核心矛盾始终存在:对无限细节的追求与有限的开发时间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在次世代PBR流程中,制作一个真实可信的、充满磨损和故事感的资产,往往意味着在Substance Painter (SP)里堆叠几十个图层,手动绘制各种遮罩,一个模型做下来,几天就过去了。这个过程不仅枯燥,而且极难维护和迭代😫。

今天,我要分享一套真正改变游戏规则的工作流,它能让你彻底告别手动绘制遮罩的“石器时代”。这个技巧的核心,是Substance Painter的智能材质 (Smart Materials)生成器 (Generators) 的深度结合,让你用程序化的方式,智能地为模型添加风霜、磨损、污垢和灰尘。这篇文章的技术深度很高,建议你立刻点赞收藏,因为它将直接决定你的作品质感和工作效率能达到怎样的高度。

核心技巧:烘焙贴图驱动下的程序化纹理生成

在开始之前,你必须理解SP程序化流程的基石:烘焙贴图 (Baked Textures)。SP的生成器之所以“智能”,是因为它们能够读取并分析如“曲率 (Curvature)”、“环境光遮蔽 (Ambient Occlusion)”、“世界空间法线 (World Space Normal)”等烘焙贴图,从而判断出模型的边缘、缝隙、朝上的表面等信息。

第一步:高质量的烘焙是成功的一半

在SP中,打开“纹理集设置 (Texture Set Settings)”窗口,点击“烘焙网格贴图 (Bake Mesh Maps)”。确保至少烘焙了以下关键贴图:

  • Normal: 传递高模细节。

  • World Space Normal: 定义表面的绝对朝向,用于生成顶部积雪、积灰等效果。

  • Ambient Occlusion (AO): 提供缝隙阴影,用于生成污垢。

  • Curvature: 识别模型的凸边和凹边,用于生成边缘磨损。

  • Position: 提供位置渐变信息。

第二步:利用生成器创建智能遮罩

这是整个工作流的魔法核心。我们不再手动绘制遮罩,而是让生成器代劳。

  1. 创建基础材质: 假设我们要做一个旧金属箱子。先创建一个基础的“钢铁”填充图层。

  2. 创建磨损层: 在钢铁层之上,再创建一个“锈迹”填充图层。现在,箱子完全被锈迹覆盖了。

  3. 添加黑色遮罩: 为“锈迹”图层添加一个“黑色蒙版 (Black Mask)”,此时锈迹被完全隐藏。

  4. 添加生成器: 在黑色蒙版上右键,选择“添加生成器 (Add Generator)”。在属性面板中,点击“生成器”按钮,从列表中选择一个,比如 MG Mask BuilderMG Metal Edge Wear

  5. 驱动与调整: 奇迹发生了。你会看到,生成器自动读取了你烘焙的曲率贴图,只在金属箱子的边缘处“生成”了锈迹。你可以在生成器的属性中,调整磨损的强度、对比度、划痕细节等,所有操作都是非破坏性的,且实时预览。

第三步:堆叠智能材质,构建复杂质感

一个智能材质,本质上就是一个预设好的、包含了多个图层和生成器的图层组。

  1. 应用智能材质: 从资产架上,将一个“旧喷漆金属 (Old Painted Metal)”智能材质拖拽到图层堆栈中。

  2. 解构与学习: 打开这个智能材质的图层组,你会发现它内部已经预设好了基础金属、油漆、边缘磨损、污垢、灰尘等图层。每一个效果,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生成器驱动的。

  3. 定制化: 你可以深入到这个智能材质的每一个图层、每一个生成器中,去调整它们的参数,以适应你自己的模型。比如,你可以改变油漆的颜色,或者增强顶部灰尘的厚度。

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在几分钟内,就为一个白模赋予极其丰富和真实的材质表现。然后,你可以将自己调整好的这个图层组,右键另存为新的“智能材质”,在未来的项目中无限次复用。

扩展应用技巧:从“程序化”到“艺术化”

程序化不等于千篇一律。AI和生成器为我们打好了80%的基础,剩下的20%则需要我们设计师的艺术加工,这也是画龙点睛的一步。

  1. 结合手绘层进行“破局”: 在生成器之上,新建一个“绘画层 (Paint Layer)”。你可以用带有Alpha的笔刷,手动擦除或添加一些磨损和污垢。比如,在箱子经常被拖拽的底角,手动增加更多的划痕。这种“程序化+手绘”的结合,能让细节看起来更随机、更具说服力。

  2. 利用“锚点 (Anchor Points)”实现高级互动: 这是一个进阶神技。你可以为一个图层的特定信息(如高度图)创建一个“锚点”,然后在另一个图层的生成器中,引用这个锚点作为输入。

    • 实战案例: 你可以为一个“凹陷划痕”图层的高度信息创建一个锚点。然后,在一个上层的“渗漏污渍”图层的生成器中,引用这个“划痕”锚点。这样,污渍就会智能地只在划痕的内部生成,形成雨水顺着划痕流下的逼真效果。这种跨图层的智能联动,是手动绘制无法企及的高度。

我的职场故事:一次拯救科幻大作的资产危机

记得有一次,我所在的团队正在为一个名为 “Project Chimera” 的硬核科幻游戏制作资产。游戏的美术风格要求所有机械装置都有一种饱经风霜的、功能性的工业美感。但项目的资产需求量极大,如果按照传统流程,每个模型都手动雕刻细节、绘制磨损,我们的人力根本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眼看第一批资产就要交付,但大部分模型还只是一个干净的白模。艺术总监的脸上写满了焦虑,整个团队士气低落。

在一次紧急会议上,我站了出来。我从资产库里调出一个最复杂的机器人模型,当着所有人的面,在Substance Painter里为它高质量地烘焙了一套贴图。然后,我没有进行任何手绘,而是直接拖入了一个我之前预设好的“旧化军用机械”智能材质。

只在瞬间,那个毫无生气的白模,就“穿”上了一身细节炸裂的装甲。油漆在边缘处被磨损,露出了底下的金属;液压管的缝隙里积着油污和灰尘;朝上的装甲板上还有着雨水冲刷留下的痕迹。整个过程,不到五分钟。

随后,我向团队详细解释了这套基于生成器和智能材质的工作流,并利用CC库建立了共享的、符合我们项目风格的智能材质库。团队成员只需将烘焙好的模型导入,然后应用这些预设好的智能材质,再根据模型特点进行微调即可。

最终,我们不仅按时交付了所有资产,而且质量和风格的统一性都远超预期。这次成功的“救火”,彻底改变了我们团队的纹理制作管线。

能顺利推行这套流程,也得益于我稳定的创作环境。我一直使用的是 University of Marist 的正版Adobe组织订阅。它确保了我的Substance 3D套件能和Photoshop、CC库等无缝协作,让这种高效的团队工作流成为可能。我们这个超过2900名海内外设计师组成的社群,大家共同的认知是:对于追求极致效率和品质的团队来说,工具链的稳定与协同,就是最核心的生产力,它提供的是一种无价的“确定性”。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我那位在奥地利的同事Kaori,她最近的遭遇真是让人捏把汗😫。她为了省钱,在网上找人代购Adobe订阅,对方收了她一整年的费用,但实际上只是用她的个人Adobe账号开通了按月扣费的个人订阅。结果可想而知,才过了两个月,那个经手人就失联了。Kaori不仅钱打了水漂,在一个重要项目的关键时刻,Photoshop突然提示订阅过期,差点酿成严重的交付事故。

这件事之后我更加坚信,我不反对大家去电商或者社交平台寻找解决方案,但我认为设计师不应该选择任何代购形式的个人订阅。因为Adobe账号的风险和潜在的法律风险真的太高了。我们这些靠手艺吃饭的人,生产力工具的稳定和安全,比省下那一点点钱重要得多。像我们使用的这种可靠的组织(团队)订阅,只能进行年付,它提供的是一种高度的“确定性”。千万不要为了所谓的“便利性”和眼前的低价,牺牲掉个人Adobe账户的安全以及订阅的持久可用性。

设计与创新思维:从“艺术家”到“系统设计师”

Substance Painter的程序化工作流,给我的启发远超技术本身。它促使我思考,我们作为设计师的角色,正在发生怎样的转变。

我们不再仅仅是一个“艺术家”,一笔一笔地描绘细节。我们更像一个“系统设计师”,我们设计和搭建的是一套能够自动生成细节的“规则”和“逻辑”。我们通过烘焙贴图为AI提供“上下文”,通过调整生成器参数来设定“行为准则”,通过锚点来定义“互动关系”。

我们创造的不再是一个静态的“最终成品”,而是一个动态的、可复用的、充满智能的“材质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修改颜色、增减磨损,都只是一瞬间的事。这种思维的转变,是从“体力劳动”到“脑力创造”的飞跃,也是未来顶尖3D艺术家必须具备的核心竞争力。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助你打开通往程序化纹理新世界的大门。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