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教程 | AI 模型性能优化:TensorRT 部署全流程,架构师手把手教你!

1. 引入与连接

1.1 引人入胜的开场

想象一下,你精心训练出了一个准确率极高的 AI 模型,满心欢喜地准备将它应用到实际场景中,比如在自动驾驶系统里实时识别道路上的车辆和行人,或者在智能安防系统中快速检测异常行为。然而,当你将模型部署到实际设备上时,却发现模型的运行速度慢得惊人,原本期待的实时响应变成了漫长的等待。这就好比你打造了一辆超级跑车,却发现它只能在泥泞的小道上缓慢爬行,无法展现出应有的速度与风采。

在当今这个对实时性和高效性要求极高的数字化时代,AI 模型的性能优化变得至关重要。而 TensorRT 就像是为你的 AI 跑车准备的高性能引擎,能够大幅提升模型的运行速度,让它在实际应用中“风驰电掣”。

1.2 与读者已有知识建立连接

如果你已经有了训练 AI 模型的经验,无论是使用深度学习框架如 TensorFlow、PyTorch,还是其他框架,你肯定知道训练出来的模型通常以某种特定的格式保存,比如 TensorFlow 的 SavedModel 格式、PyTorch 的.pth 格式等。这些模型在训练环境中能够很好地运行,但当我们想要将它们部署到生产环境,尤其是对性能要求苛刻的边缘设备或实时应用场景时,就会遇到各种挑战,比如模型推理速度慢、资源消耗大等问题。

而 TensorRT 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力工具,它可以优化和加速这些已训练好的模型,让它们在不同的硬件平台上高效运行。即使你对模型部署不太熟悉,也不用担心,接下来我们将一步一步带你深入了解 TensorRT 的部署全流程。

1.3 学习价值与应用场景预览

学习 TensorRT 部署全流程,对于 AI 开发者、数据科学家和架构师来说,具有巨大的价值。它不仅能提升你的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还能让你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硬件环境,从而拓宽模型的应用范围。

从应用场景来看,在自动驾驶领域,快速准确的模型推理对于保障行车安全至关重要;在智能安防监控中,实时检测和预警需要模型能够快速处理大量的视频流数据;在医疗影像诊断方面,快速分析影像数据以便及时给出诊断结果也离不开高性能的模型推理。通过掌握 TensorRT 部署,你将能够为这些关键应用场景提供高效的 AI 解决方案。

1.4 学习路径概览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首先会带你认识 TensorRT 的基本概念和架构,就像了解一辆高性能引擎的构造一样。然后,我们会详细讲解如何将不同框架训练出来的模型转换为 TensorRT 能够处理的格式,这是让模型“适配”引擎的关键步骤。接着,我们会深入探讨 TensorRT 的优化策略,看看它是如何对模型进行加速的。之后,我们将进行实际的部署操作,包括在不同硬件平台上的部署步骤和注意事项。最后,我们会分享一些在部署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帮助你顺利完成 TensorRT 的部署之旅。

2. 概念地图

2.1 核心概念与关键术语

  • TensorRT:NVIDIA 推出的一款高性能深度学习推理优化器和运行时引擎。它专注于对已训练好的深度学习模型进行优化,以实现高效的推理过程,主要目标是在各种 NVIDIA GPU 平台上提高模型的推理速度并降低内存使用。
  • 推理(Inference):在深度学习中,推理是指使用已经训练好的模型对新的输入数据进行预测或分类的过程。与训练不同,训练是通过大量数据来调整模型的参数以最小化损失函数,而推理则是应用这些已训练好的参数来得出预测结果。
  • 优化器(Optimizer):在 TensorRT 中,优化器是其核心组件之一,它对输入的深度学习模型进行一系列的优化操作,例如层融合(将多个连续的层合并为一个计算操作)、内核选择(根据硬件特性选择最优的计算内核)、精度校准(调整数据精度以平衡性能和精度)等,从而提高模型的推理性能。
  • 运行时引擎(Runtime Engine):经过优化器处理后的模型会生成一个运行时引擎,这是一个高度优化的可执行文件,能够在目标硬件平台上高效地执行推理任务。运行时引擎负责管理内存、调度计算资源以及执行实际的推理计算。

2.2 概念间的层次与关系

TensorRT 的优化过程始于输入的深度学习模型,优化器对模型进行各种优化操作,生成运行时引擎。推理过程则依赖于这个运行时引擎,在实际应用中,输入数据进入运行时引擎,经过推理计算得出预测结果。可以简单理解为,模型是原材料,优化器对其进行加工,生成运行时引擎这个“成品”,而推理就是使用这个“成品”来完成实际任务。

2.3 学科定位与边界

TensorRT 主要涉及深度学习、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并行计算等领域。在深度学习领域,它与模型训练和推理密切相关,是将训练好的模型转化为高效可执行推理单元的关键环节。从计算机体系结构角度看,它需要针对不同的 GPU 硬件特性进行优化,充分利用硬件资源来提高性能。并行计算技术则是实现其高效优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并行处理大量的数据和计算任务,加速推理过程。

其边界在于,TensorRT 主要针对 NVIDIA 的 GPU 硬件进行优化,虽然在 NVIDIA 平台上能发挥出卓越的性能,但对于非 NVIDIA 的硬件平台,它的适用性就受到限制。此外,它主要专注于推理阶段的优化,对于模型训练过程的影响较小。

2.4 思维导图或知识图谱

[此处可以绘制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以 TensorRT 为中心,分支分别为核心概念(如优化器、运行时引擎等)、应用场景(自动驾驶、安防等)、与其他技术的关系(深度学习框架、硬件平台等)。由于文本形式难以直观呈现,读者可自行在脑海中构建或使用思维导图工具绘制。]

3. 基础理解

3.1 核心概念的生活化解释

想象你是一个餐厅的大厨,你已经研发出了一道非常美味的菜肴(就像训练出了一个高精度的 AI 模型)。但是,当餐厅顾客很多,需要快速上菜的时候(类似于实际应用中对模型推理速度的要求),你发现按照原来的烹饪流程,做菜的速度太慢了。

这时,TensorRT 就像是一个厨房效率优化专家。它会走进厨房,观察你的烹饪流程,发现有些步骤可以合并(就像 TensorRT 的层融合优化),有些食材的处理方式可以根据厨房现有的工具(类似 GPU 硬件特性)进行调整,从而选择最优的处理方法(内核选择)。经过这位专家的优化后,你做菜的速度大大提高,能够快速为顾客提供美味的菜肴,这就如同 TensorRT 优化后的模型能够快速进行推理,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3.2 简化模型与类比

我们可以把 TensorRT 对模型的优化过程类比为对一条复杂生产线的优化。假设你有一条生产玩具的生产线,这条生产线由多个小的生产环节(类似于深度学习模型中的层)组成。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操作流程和设备。

一开始,这条生产线虽然能够生产出合格的玩具,但效率不高。TensorRT 就像是一个生产线优化团队,他们会对整个生产线进行分析。发现有些相邻的生产环节可以合并,由一台更高效的设备来完成(层融合)。对于不同的生产任务,他们会根据工厂现有的设备性能,选择最合适的设备来执行(内核选择)。同时,为了提高生产速度,他们还会在保证玩具质量的前提下,适当调整一些生产标准(精度校准)。经过这样的优化,生产线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能够更快地生产出更多的玩具,这就如同 TensorRT 优化后的模型能够更快速、高效地进行推理。

3.3 直观示例与案例

假设我们有一个简单的图像分类模型,用于识别猫和狗的图片。最初,这个模型在普通的 CPU 上进行推理,处理一张图片可能需要 1 秒钟的时间。当我们将这个模型通过 TensorRT 进行优化并部署到 NVIDIA GPU 上后,同样处理一张图片,时间缩短到了 0.1 秒钟。这就是 TensorRT 优化带来的显著效果,大大提高了模型的推理速度,使得在实际应用中,比如在一个实时图像监控系统中,能够更快地对大量的图片进行分类处理。

3.4 常见误解澄清

一个常见的误解是认为使用 TensorRT 会导致模型精度大幅下降。实际上,虽然 TensorRT 在优化过程中会对数据精度进行调整,比如从高精度的 32 位浮点型(FP32)转换为低精度的 16 位浮点型(FP16)甚至 8 位整型(INT8),但通过一系列的校准技术,它能够在大多数情况下保持模型精度基本不变,或者仅有极小的精度损失,而性能却能得到显著提升。

另一个误解是 TensorRT 只能优化特定类型的模型。事实上,TensorRT 支持多种常见的深度学习框架训练出来的模型,如 TensorFlow、PyTorch、Caffe 等,只要按照相应的转换流程,都可以将这些模型转换为 TensorRT 能够处理的格式并进行优化。

4. 层层深入

4.1 第一层:基本原理与运作机制

TensorRT 的基本原理基于对深度学习模型计算图的分析和优化。深度学习模型可以表示为一个计算图,其中节点代表各种操作(如卷积、池化、全连接等),边代表数据的流动。

TensorRT 的优化器首先会解析输入的模型计算图,然后进行层融合。例如,将连续的卷积层、批归一化层和激活函数层合并为一个单独的计算操作。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了数据在内存中的传输次数,因为原本在不同层之间的数据传递现在可以在一个操作内完成,从而提高了计算效率。

内核选择也是重要的一环。NVIDIA 的 GPU 具有不同的硬件特性和计算能力,TensorRT 的优化器会根据这些特性,为每个操作选择最合适的计算内核。例如,对于大规模矩阵乘法操作,它会选择能够充分利用 GPU 并行计算能力的内核,以加速计算过程。

4.2 第二层:细节、例外与特殊情况

在层融合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层都可以随意融合。有些层之间可能存在特殊的依赖关系或数据格式转换要求,使得它们无法直接融合。例如,某些需要特定输入输出维度对齐的层,或者在不同框架中具有独特实现方式的层,可能需要特殊处理。

在精度校准方面,不同类型的模型对精度变化的敏感度不同。一些复杂的、对精度要求极高的模型,如医学影像分析模型,在进行低精度转换时需要更加谨慎的校准。此外,某些特定的操作,如一些自定义的算子,在 TensorRT 中可能无法直接支持,需要进行额外的处理,比如将其分解为多个 TensorRT 支持的基本操作。

4.3 第三层:底层逻辑与理论基础

从底层逻辑来看,TensorRT 的优化基于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并行计算的理论。GPU 作为一种并行计算设备,具有大量的计算核心,可以同时处理多个数据。TensorRT 的内核选择和层融合策略都是为了更好地利用 GPU 的并行计算能力,将计算任务合理分配到各个计算核心上,从而加速模型的推理过程。

在精度校准方面,它涉及到信息论和量化理论。通过量化数据精度,减少数据存储和传输的开销,但同时要保证量化过程中信息的损失最小化,以维持模型的精度。这需要对模型中的数据分布进行深入分析,选择合适的量化参数,使得在低精度表示下仍能保留数据的关键特征。

4.4 第四层:高级应用与拓展思考

在高级应用方面,TensorRT 支持多模型集成和动态推理。多模型集成是指可以将多个不同的深度学习模型组合在一起,通过 TensorRT 进行优化和部署,实现更复杂的任务,比如在一个智能驾驶系统中,同时集成目标检测模型、语义分割模型和路径规划模型等,协同工作以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和智能性。

动态推理则允许模型根据输入数据的特点动态调整计算过程。例如,在处理视频流时,对于不同分辨率或不同帧率的视频帧,可以动态分配计算资源,以在保证推理准确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这为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应用场景提供了更灵活、高效的解决方案。

拓展思考方面,随着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如新型 GPU 架构的推出以及异构计算的兴起,TensorRT 也需要不断演进以充分利用这些新技术。同时,如何更好地与其他边缘计算技术和云服务集成,也是未来需要探索的方向,以满足不同规模和场景的 AI 应用需求。

5. 多维透视

5.1 历史视角:发展脉络与演变

TensorRT 最初是为了满足 NVIDIA 在数据中心和高性能计算领域对深度学习推理性能的需求而开发的。随着深度学习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模型推理速度和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TensorRT 也不断发展和完善。

早期版本的 TensorRT 主要专注于对一些常见的深度学习模型进行基本的优化,如对卷积神经网络(CNN)的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支持更多类型的模型,包括循环神经网络(RNN)及其变体(如 LSTM、GRU)等。同时,在优化技术方面也不断创新,从简单的层融合和内核选择,发展到更加复杂和智能的优化策略,如自动混合精度(AMP)技术的引入,能够根据模型的特点自动选择最优的数据精度,进一步提高性能。

5.2 实践视角:应用场景与案例

  • 自动驾驶:在自动驾驶系统中,TensorRT 被广泛应用于实时感知模块。例如,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利用 TensorRT 加速其视觉感知模型,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道路上的车辆、行人、交通标志等。这对于保障自动驾驶车辆的行驶安全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快速的模型推理才能及时做出决策,避免碰撞事故。
  • 智能安防:在智能安防监控领域,TensorRT 助力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实时的目标检测和行为分析。例如,海康威视的一些高端监控设备采用 TensorRT 优化的 AI 模型,能够在大量的视频流数据中快速检测出异常行为,如人员闯入禁区、物品遗留等,并及时发出警报。
  • 医疗影像诊断:在医疗领域,TensorRT 可用于加速医学影像分析模型。例如,在肺部 CT 影像诊断中,利用 TensorRT 优化的模型能够快速检测出肺部的病变区域,辅助医生进行更高效的诊断。这不仅可以缩短患者的等待时间,还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因为快速的分析可以让医生有更多时间对结果进行深入评估。

5.3 批判视角:局限性与争议

尽管 TensorRT 具有强大的性能优化能力,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如前文所述,它高度依赖 NVIDIA 的 GPU 硬件,对于非 NVIDIA 平台的支持非常有限。这在一些对硬件平台选择较为灵活的场景中,可能会成为使用 TensorRT 的障碍。

其次,虽然 TensorRT 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保持模型精度,但对于一些极其敏感的模型,如某些高精度的科学计算模型或对微小细节变化要求极高的艺术生成模型,即使经过校准,仍可能出现不可接受的精度损失。

此外,TensorRT 的优化过程需要一定的计算资源和时间,尤其是对于大规模复杂模型的优化,可能需要在高性能服务器上花费较长时间进行转换和优化,这在一些对时间要求紧迫的场景中可能不太适用。

5.4 未来视角:发展趋势与可能性

未来,TensorRT 有望进一步拓展其对不同硬件平台的支持,可能通过与其他硬件厂商合作或开发通用的优化技术,使其能够在更广泛的硬件设备上发挥作用。

在精度校准方面,可能会出现更先进的技术,能够在更低的数据精度下保持甚至提高模型的精度,进一步提升性能。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模型架构和算法不断涌现,TensorRT 也需要不断更新其优化策略,以更好地适应这些新模型的特点。

另外,与边缘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融合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随着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接入网络,对在边缘设备上高效运行 AI 模型的需求将不断增加,TensorRT 可以通过优化自身的部署方式,更好地适应边缘设备的资源限制,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6. 实践转化

6.1 应用原则与方法论

在应用 TensorRT 进行模型部署时,首先要明确应用的目标和需求。如果是对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应用,如自动驾驶或实时视频监控,应优先考虑性能优化,在保证可接受精度损失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低精度模式(如 FP16 或 INT8)进行优化。

对于对精度要求非常严格的应用,如医疗诊断或金融风险评估,在进行优化时要更加谨慎,充分测试不同精度模式下的模型性能和精度,选择最优的配置。

在方法论上,一般遵循以下步骤:首先,选择合适的深度学习框架训练出满足需求的模型。然后,根据模型的类型和框架,使用相应的工具将模型转换为 TensorRT 支持的格式(如 ONNX 格式,这是一种通用的深度学习模型交换格式)。接着,利用 TensorRT 的 API 对转换后的模型进行优化和构建运行时引擎。最后,将运行时引擎部署到目标硬件平台上,并进行性能测试和调优。

6.2 实际操作步骤与技巧

6.2.1 模型转换

以 PyTorch 模型转换为例:

  1. 首先,确保已经安装了必要的库,包括 PyTorch、ONNX 和 TensorRT。
  2. 将 PyTorch 模型导出为 ONNX 格式。在 PyTorch 中,可以使用 torch.onnx.export 函数。例如: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vision.models as models

# 加载预训练的 ResNet18 模型
model = models.resnet18(pretrained=True)
model.eval()

# 定义一个虚拟输入
input_tensor = torch.randn(1, 3, 224, 224)

# 导出为 ONNX 格式
torch.onnx.export(model, input_tensor, "resnet18.onnx", verbose=True)
  1. 检查导出的 ONNX 模型是否正确。可以使用 onnx - checker 工具进行检查:
import onnx

model = onnx.load("resnet18.onnx")
onnx.checker.check_model(model)
6.2.2 TensorRT 优化与构建引擎
  1. 导入 TensorRT 库:
import tensorrt as trt
  1. 创建一个 TensorRT 构建器和网络对象:
TRT_LOGGER = trt.Logger(trt.Logger.WARNING)
builder = trt.Builder(TRT_LOGGER)
network = builder.create_network(1 << (int)(trt.NetworkDefinitionCreationFlag.EXPLICIT_BATCH))
  1. 解析 ONNX 模型:
parser = trt.OnnxParser(network, TRT_LOGGER)
with open('resnet18.onnx', 'rb') as model:
    parser.parse(model.read())
  1. 设置构建器参数,如最大批处理大小、优化精度等:
builder.max_batch_size = 1
builder.max_workspace_size = 1 << 30
if builder.platform_has_fast_fp16:
    builder.fp16_mode = True
  1. 构建运行时引擎:
engine = builder.build_cuda_engine(network)
  1. 保存引擎:
with open('resnet18.engine', 'wb') as f:
    f.write(engine.serialize())
6.2.3 部署与推理
  1. 加载运行时引擎:
import pycuda.driver as cuda
import pycuda.autoinit
import numpy as np

def load_engine(engine_path):
    with open(engine_path, 'rb') as f, trt.Runtime(TRT_LOGGER) as runtime:
        return runtime.deserialize_cuda_engine(f.read())

engine = load_engine('resnet18.engine')
  1. 创建输入输出缓冲区并进行推理:
context = engine.create_execution_context()
input_shape = engine.get_binding_shape(0)
input_size = trt.volume(input_shape) * engine.max_batch_size * np.dtype(np.float32).itemsize
d_input = cuda.mem_alloc(input_size)

output_shape = engine.get_binding_shape(1)
output_size = trt.volume(output_shape) * engine.max_batch_size * np.dtype(np.float32).itemsize
d_output = cuda.mem_alloc(output_size)

h_input = np.random.randn(*input_shape).astype(np.float32)
h_output = np.empty(output_shape, dtype=np.float32)

cuda.memcpy_htod(d_input, h_input)
context.execute(engine.max_batch_size, [int(d_input), int(d_output)])
cuda.memcpy_dtoh(h_output, d_output)

技巧方面,在模型转换过程中,要注意模型的输入输出格式和尺寸的一致性。在 TensorRT 优化时,合理调整优化参数,如最大工作空间大小,对于复杂模型可能需要适当增大该值以避免优化失败。在部署过程中,要注意 GPU 资源的管理,确保推理过程稳定运行。

6.3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6.3.1 模型转换失败

可能原因:模型中存在不支持的操作或层,或者输入输出格式不规范。
解决方案:检查模型的操作和层,查看是否有自定义的不支持的算子。如果有,可以尝试将其分解为 TensorRT 支持的基本操作。同时,仔细核对输入输出的格式和尺寸,确保与模型定义一致。

6.3.2 推理结果不准确

可能原因:精度校准不当,或者在模型转换过程中某些参数丢失。
解决方案:重新进行精度校准,尤其是对于低精度模式(FP16 或 INT8)。可以尝试不同的校准方法和参数,找到最适合模型的配置。同时,检查模型转换过程中是否有参数丢失的情况,对比原始模型和转换后模型的参数。

6.3.3 部署性能不佳

可能原因:硬件资源不足,或者优化参数设置不合理。
解决方案:检查硬件平台的资源使用情况,确保有足够的 GPU 内存和计算资源。调整 TensorRT 的优化参数,如最大批处理大小、工作空间大小等,找到最优的配置以提高性能。

6.4 案例分析与实战演练

假设我们要在一个智能安防监控项目中部署一个基于 YOLOv5 的目标检测模型。首先,我们使用 PyTorch 训练出 YOLOv5 模型,然后将其转换为 ONNX 格式。在转换过程中,发现 YOLOv5 模型中的一些自定义层在 ONNX 转换时出现问题。我们通过查阅文档,将这些自定义层分解为 ONNX 支持的基本操作,成功完成了模型转换。

接着,我们使用 TensorRT 对 ONNX 模型进行优化。由于该项目对实时性要求较高,我们选择 FP16 精度模式进行优化。在构建运行时引擎过程中,发现最大工作空间大小设置过小导致优化失败,我们适当增大该值后成功构建了引擎。

最后,我们将运行时引擎部署到 NVIDIA Jetson Xavier NX 开发板上进行实际测试。在测试过程中,发现推理速度没有达到预期。经过分析,我们调整了批处理大小,最终实现了每秒 30 帧的实时目标检测,满足了项目的需求。

通过这个实战演练,我们可以看到在实际应用中如何逐步解决遇到的问题,成功部署 TensorRT 优化的模型。

7. 整合提升

7.1 核心观点回顾与强化

在本次关于 TensorRT 部署全流程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 TensorRT 是提升 AI 模型性能的强大工具。它通过对深度学习模型计算图的优化,包括层融合、内核选择和精度校准等操作,显著提高了模型的推理速度。我们从基础概念出发,深入探讨了其原理机制、实际应用和操作步骤。

需要强调的是,在应用 TensorRT 时,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合理选择优化策略,平衡模型精度和性能。同时,在模型转换和部署过程中,要注意细节,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以避免常见问题的出现。

7.2 知识体系的重构与完善

通过学习 TensorRT,我们可以将其与深度学习的整个流程进行整合。从模型训练开始,到模型的优化与部署,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模型训练阶段,我们可以考虑训练出的模型是否易于通过 TensorRT 进行优化,例如选择合适的模型架构和操作,避免使用过多不支持的自定义层。

在模型部署阶段,除了 TensorRT,还可以了解其他相关的部署技术,如 Docker 容器化技术,它可以方便地将 TensorRT 优化后的模型及其依赖环境打包并部署到不同的硬件平台上。这样,我们就可以构建一个更加全面、完善的 AI 模型部署知识体系。

7.3 思考问题与拓展任务

  1. 思考如何在多模型协同工作的场景中更好地应用 TensorRT,例如如何优化模型之间的数据交互和计算资源分配,以提高整体性能。
  2. 探索如何将 TensorRT 与联邦学习相结合。在联邦学习中,各个参与方在本地训练模型,然后进行模型聚合。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利用 TensorRT 对本地模型进行优化,同时保证数据隐私和模型的准确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3. 尝试在不同的硬件平台上部署 TensorRT 优化的模型,如 NVIDIA 的不同 GPU 型号以及其他异构计算设备,对比它们的性能差异,并分析原因。

7.4 学习资源与进阶路径

学习资源方面,NVIDIA 的官方文档是最权威的资料来源,其中详细介绍了 TensorRT 的各种功能、API 以及使用方法。此外,网上也有许多优质的教程和博客,如 Medium 上关于 TensorRT 的相关文章,以及一些知名 AI 技术论坛上的讨论帖,都可以帮助你深入理解和应用 TensorRT。

进阶路径上,你可以深入研究 TensorRT 的高级特性,如动态形状推理、多流推理等。同时,学习如何将 TensorRT 集成到更复杂的系统中,如基于微服务架构的 AI 应用。另外,关注硬件技术的发展和新的深度学习模型架构,探索如何让 TensorRT 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技术趋势。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你对 TensorRT 的部署全流程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在实际项目中熟练应用 TensorRT 提升 AI 模型的性能。祝你在 AI 技术的探索之旅中取得更多的成果!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