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AI 领域的确是赢家通吃(Winner-Takes-All)格局
AI行业呈现明显的赢家通吃格局,尤其在基础层和平台级业务。普通创业者的机会在于垂直细分领域和应用层,如金融、法律等特定场景的AI解决方案。关键策略包括:利用现有大模型API降低成本、深耕细分市场获取精准用户、构建独特数据壁垒。建议创业者放弃与巨头正面对抗,转而思考如何卡位细分领域,借力生态生存发展。在金融IT领域,可考虑开发量化分析SaaS、风控中台等方向,先实现小规模盈利再寻求扩展。
·
AI 领域的确是赢家通吃(Winner-Takes-All)格局很明显的行业,尤其是平台级、底层模型和流量入口型业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通创业者没有机会,只是赛道和打法必须调整。
我分几个角度帮你分析:
1. 认清赢家通吃的原因
- 规模效应:AI 模型训练成本极高,头部企业越大,数据和算力优势越明显。
- 网络效应:用户越多,反馈数据越多,模型越准,形成正反馈。
- 切换成本高:一旦企业把工作流、数据、应用绑定到某个 AI 平台,很难迁移。
这意味着,如果你要和 OpenAI、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谷歌在底层对抗——几乎没戏。
2. 普通创业者的机会
赢家通吃的往往是基础层(大模型、云计算平台、通用搜索入口),而机会往往在应用层和垂直细分领域:
(1)选细分市场,做“狭而深”
- 不做“所有人都能用的 AI”,而做“特定人群必须用的 AI”。
- 例如:AI+法律文书、AI+工厂质检、AI+证券数据分析(结合你熟悉的金融领域)。
- 原则:目标客户少但付费能力强,且需求频繁。
(2)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不自己造大模型,而是调用已有平台(OpenAI、Claude、阿里通义千问、文心一言)API。
- 你做的价值是:业务数据处理 + 场景化交互 + 行业专业知识封装。
- 好处:省下千万级训练成本,专注产品迭代和获客。
(3)利用本地化和政策优势
- 国外巨头进入中国市场会受限,国内大厂无法完全覆盖的细分场景,就是机会。
- 例如:本地化语言、方言识别、本地政策合规、对接本地企业系统等。
3. 生存策略
在赢家通吃的市场,你的目标不是直接成为“赢家”,而是:
- 做“赢家”生态的寄生者(做插件、应用、服务,让赢家平台离不开你)
- 先做小生态内的赢家(占领细分领域的 80% 市场份额,再逐步扩展)
- 掌握独有数据(别人即使用同样的模型,也无法复现你的结果)
4. 具体落地思路(结合你擅长的金融 IT)
-
股票量化分析 SaaS
- 利用 AI 做行情预测+交易策略优化,结合你现在用的 Akshare 数据,做国内合规版本的 TradingView 细分产品。
-
AI 金融风控中台
- 为中小银行、网贷公司提供 AI 信审、反欺诈模型(调用现有大模型+行业规则)。
-
AI+信息撮合平台
- 结合你提到的中介/信息服务方向,用 AI 快速匹配供需、生成交易文案、优化谈判话术。
5. 心态建议
在赢家通吃的行业创业,你要放弃“做老大”的执念,转而思考:
- 我怎么卡住一个细分入口
- 我能否借用巨头的力量赚钱,而不是和它正面对抗
- 先赚小钱活下来,再寻找放大机会
这就像电商领域——阿里巴巴、京东是平台赢家,但无数年入千万的商家活得很好。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帮你画一个**“AI 赢家通吃时代的创业机会地图”**,直接标出哪些领域是红海,哪些是蓝海,哪些可以立刻切入。
这样你的创业方向就会更清晰。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