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应用开发的三个挑战
AI技术发展面临三大挑战:结果不确定性、响应速度慢和开发环境受限,这限制了其在精确场景的应用。但企业仍需保持技术先进性,合理结合AI与传统开发技术,选择适合场景。文章还提供了AI大模型学习资源,包括路线图、视频教程、书籍和面试题等,帮助开发者掌握大模型应用技能,应对实际项目需求。
无论挑战多么地难以克服,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放弃对AI技术的追求和拥抱。一贯以来,一个先进的IT企业或部门,都必须适当地保持IT技术的先进性甚至是领先性。
虽然AI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许多业务场景,但真正成熟且有价值的AI应用还是凤毛麟角,常见的应用主要集中在AI助手和知识库之类,虽然企业管理者也希望将AI真正嵌入到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中,但效果还有待验证。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LLM与AI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另一方面,大多数企业缺乏合格的AI开发人员。除去这两方面的原因,我认为主要受制于AI应用开发面临的三个挑战。
挑战一:AI能力的不确定性限制了它的适用范围。
软件功能测试有一个原则,即每个测试都可重复执行(repeatable),且每次运行返回的结果都必须完全一致。放到AI来实现的功能就不同了。即便选用了完全相同的模型,输入完全相同的提示词,调用完全相同的一套代码,也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这种不确定性决定了AI应用开发只能应用于开放式的、不要求精确结果的业务场景。为什么知识库在AI应用中最为常见?原因就在于用户对知识库知识的提炼需求是一个开放的结果,不仅不要求精确的结果,有时甚至希望能有一些不确定性,以便于激发创新的思想。
AI的这种不确定性特征,也带来了软件测试模式的改变,即针对AI功能,不再纠结于结果的重复正确性,而是确定一个测评阈值,通过评估(evaluating)方式对功能进行测评,只要达到事先确定的测评阈值,就可认为该功能是可接受的。
挑战二:AI功能的响应能力限制了它的适用范围。
只要需要调用LLM,就不可能做到实时响应。之所以流式接口在AI开发中大行其道,根由也是因为AI相对较慢的响应能力,只能采用流式输出以改进其用户体验。尤其是采用类似思维树这样的提示词模式,以及采用多智能体协作的架构,整个执行过程可能需要经历思考、行动、观察等环节,执行速度就不可能快得起来。
AI确实很聪明,但它天生受到GPT算法的限制,为了达成更高的智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又必然需要持续迭代和反馈,以便于优化生成的结果;为了让人类更少参与,又必然需要“理解”问题,然后才能正确地做出决策。
以目前流行的MCP为例,一个MCP Server可以公开多个工具(通过@mcp.tool()
),但用户通过MCP Host与MCP Server交互时,需要LLM理解用户的请求,然后结合tool的描述,判断该请求应该“路由”给哪一个工具,之后,才会调用该工具执行相关的任务,执行完毕后,又要由LLM结合返回的结果生成用户希望看到的回答。这个过程的执行步长相对较多,几乎难以做到实时响应。
挑战三:开发人员使用的AI开发环境以及整个开发的过程受到制约。
以我们常见的企业知识库为例。首先,开发人员需要调用LLM,如果采用本地部署,就对开发所用的机器提出了更高的配置要求;其次,开发的功能需要持续进行测评,不断迭代,才可能找到生产环境的最优解,这无疑拉长了功能的开发周期;最后,开发AI应用需要用到的AI框架版本更新较快,兼容性也不太好,应用代码的变更频率较大。如果使用Python语言,还可能存在不同框架使用的Python语言版本的冲突。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开发人员必须掌握足够的AI技能,并能跟上AI技术发展的步伐。由于许多传统企业无法做到开放地使用AI,开发人员只能在企业内部的环境中使用AI,使得许多好的商业工具与服务都无法使用,只得自己重复制造轮子,也制约了AI应用开发的效率。
我认为,以上归纳的三个挑战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存在。因此,我们需要正视AI的不足,千万不要因为AI的超强智能,就将企业内部的所有应用场景都AI化,而是应该各自发挥传统开发技术与AI开发技术的优势,并将它们合理地结合起来,各自寻找适合的应用场景。
在判断应用场景是否适合AI开发时,需要叩问自己:
- 不确定性的结果是否可以接受?或者说,是否期望接受开放性的结果?
- 愿意把思考和观察的过程交给人类,还是充分发挥AI的智能要素,以减轻人类的负担?
- 操作体验上,究竟是LUI(自然语言的用户交互)更适合,还是GUI更佳?
当然,无论挑战多么地难以克服,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放弃对AI技术的追求和拥抱。一贯以来,一个先进的IT企业或部门,都必须适当地保持IT技术的先进性甚至是领先性。既然AI的革命浪潮早已涌来,就必须迎头赶上,顺势而为;同时,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有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才能取得最优的结果。
零基础入门AI大模型
今天贴心为大家准备好了一系列AI大模型资源,包括AI大模型入门学习思维导图、精品AI大模型学习书籍手册、视频教程、实战学习等录播视频免费分享出来。
1.学习路线图
第一阶段: 从大模型系统设计入手,讲解大模型的主要方法;
第二阶段: 在通过大模型提示词工程从Prompts角度入手更好发挥模型的作用;
第三阶段: 大模型平台应用开发借助阿里云PAI平台构建电商领域虚拟试衣系统;
第四阶段: 大模型知识库应用开发以LangChain框架为例,构建物流行业咨询智能问答系统;
第五阶段: 大模型微调开发借助以大健康、新零售、新媒体领域构建适合当前领域大模型;
第六阶段: 以SD多模态大模型为主,搭建了文生图小程序案例;
第七阶段: 以大模型平台应用与开发为主,通过星火大模型,文心大模型等成熟大模型构建大模型行业应用。
2.视频教程
网上虽然也有很多的学习资源,但基本上都残缺不全的,这是我自己整理的大模型视频教程,上面路线图的每一个知识点,我都有配套的视频讲解。
(都打包成一块的了,不能一一展开,总共300多集)
3.技术文档和电子书
这里主要整理了大模型相关PDF书籍、行业报告、文档,有几百本,都是目前行业最新的。
4.LLM面试题和面经合集
这里主要整理了行业目前最新的大模型面试题和各种大厂offer面经合集。
👉学会后的收获:👈
• 基于大模型全栈工程实现(前端、后端、产品经理、设计、数据分析等),通过这门课可获得不同能力;
• 能够利用大模型解决相关实际项目需求: 大数据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需要处理海量数据,利用大模型技术可以更好地处理这些数据,提高数据分析和决策的准确性。因此,掌握大模型应用开发技能,可以让程序员更好地应对实际项目需求;
• 基于大模型和企业数据AI应用开发,实现大模型理论、掌握GPU算力、硬件、LangChain开发框架和项目实战技能, 学会Fine-tuning垂直训练大模型(数据准备、数据蒸馏、大模型部署)一站式掌握;
• 能够完成时下热门大模型垂直领域模型训练能力,提高程序员的编码能力: 大模型应用开发需要掌握机器学习算法、深度学习框架等技术,这些技术的掌握可以提高程序员的编码能力和分析能力,让程序员更加熟练地编写高质量的代码。
1.AI大模型学习路线图
2.100套AI大模型商业化落地方案
3.100集大模型视频教程
4.200本大模型PDF书籍
5.LLM面试题合集
6.AI产品经理资源合集
5.免费获取(扫下方二v码即可100%领取)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