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大战落幕,AI大战开场:巨头的下一场“生死局”
【摘要】外卖平台补贴大战落幕,巨头集体转向AI赛道。京东16亿投资机器人公司强化仓储物流,美团押注生活服务场景机器人,阿里聚焦"具身智能大脑"研发。三巨头均面临自研硬件困境,转而通过投资布局生态。这场转型既是外卖增长见顶的无奈之举,也是争夺未来科技话语权的关键战役。当前投资标的同质化严重,谁能率先实现技术-场景闭环,或将赢得AI时代新船票。
导语:当“0元购”奶茶不再刷屏,外卖平台的补贴大战也走向终局。用户没留下,亏损却越烧越大。巨头们终于开始讲新故事——AI。从物流机器人、配送机器狗到大模型驱动的具身智能,京东、美团、阿里转身进入另一场看不见硝烟的AI大战。这不只是一次技术换轨,更是一次赌上未来的“生死局”。
消息来源:外卖(WAIMAI)大战尴尬收场,但巨头们仍在“窘境”中竞争AI
一场烧钱如烧纸的“外卖三国杀”终于收场。几家平台不约而同地宣布退出补贴大战,社交媒体上关于奶茶零元购的热议也迅速冷却。人们回过神来,发现平台用真金白银拼出来的,不是用户忠诚度,而是一地鸡毛。而此时,另一个战场正在悄然升温——AI,特别是“具身智能”机器人。
美团、京东、阿里,三大外卖巨头的资本与资源,开始转向机器人赛道。这既是战略上的主动突围,也是现实中的无奈转身。从内部孵化的乏力,到投资驱动的协同创新,它们正在以不同的方式,试图构建下一个时代的竞争壁垒。
京东的进击,是从仓库开始的。7月21日,京东单日豪掷16亿,投资了千寻智能、逐际动力和众擎机器人三家企业。从VLA模型到双足机器人,从AI大脑到本体执行,这些公司几乎覆盖了具身智能从底层算法到落地场景的全链条。而京东庞大的仓储体系,早已准备好成为这些技术的“试验场”。拣选机器人、飞梯机器人、自动分拣系统,正在京东“亚洲一号”产业园里逐渐替代人工,“机器找货”成为新常态。
这背后,是京东对自身供应链效率的再优化尝试。前端流量固然重要,但真正能够拉开竞争差距的,是后端的物流能力。而机器人投资,正是京东希望在供应链主航道上再造“护城河”的关键一跃。
但对京东来说,这种方式并不新鲜。早在2015年,其X事业部就喊出要建“无人机调度中心”,目标是“村村通”,但到今天依旧停留在偏远地区的试点飞行。最大载重800公斤的JDY-800,无人机“货机”的梦想,被现实技术与成本反复拉扯。这种“硬件难产”的故事,在美团和阿里那里,同样上演。
美团的“小袋”无人配送车,单车造价高达60万元,每单配送成本达到12元,是骑手成本的两倍多。项目试点几年后黯然退场。但美团没有放弃具身智能,而是转向投资赛道。宇树科技、银河通用、自变量机器人、它石智航……几乎所有头部机器人公司背后,都能看到美团资本的影子。
相比京东深耕物流仓储,美团更关注本地生活场景的机器人化。从四足机器狗配送药品,到商超里的导购机器人,美团在用投资编织一张“AI+生活服务”的网络。王兴,这位早年间敏锐捕捉本地服务机会的创始人,如今又一次站在了技术变革的前沿。
阿里则选择了另一种打法。它不是下场造机器人,而是试图打造“具身智能的大脑”。通义Qwen大模型、开源算法、行业定制AI,再叠加云计算基础设施,构成了阿里式的技术中枢。机器人不过是它智能触角的“物理载体”。它投资逐际动力和星尘智能,就是为了补齐这块拼图。
三者路径不同,但难题却惊人一致——巨头们都发现,自研硬件比想象中更艰难。模具费、减速器、电机、工程化难度、规模化困境,让“自己做”变得效率极低,代价极大。相比之下,投资外部创业公司,再以自身场景作为技术落地的土壤,成为一种更可控、更务实的协同创新模式。
但这也带来了“窘境”:一方面,巨头们投资的企业高度重合——宇树科技、小红书式的股东阵容中,美团、阿里、蚂蚁、红杉集体亮相;另一方面,没有人能真正建立起封闭生态或排他性壁垒。它们变成了一个奇妙的“窘迫者联盟”:看似激烈竞争,实则共用生态,谁也没办法独占未来。
归根结底,是外卖的天花板逼出了巨头的AI野心。2025年中国外卖用户渗透率已达22.6%,增长空间几近耗尽。平台补贴一单赔三元到十二元,换来的只是低迷股价与持续亏损。资本市场失去耐心,巨头急需一个新叙事——而具身智能,成了那个最能讲故事的地方。
如果机器人真的能够量产,如果单机成本能压缩到商用水平,那么下一个时代的主角,或许就藏在今天的投资清单里。京东用它来重构供应链,美团用它重塑本地生活场景,阿里用它构建智能中枢。它们都想借此翻开估值的新篇章,讲出“外卖之后”的科技故事。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豪赌,更是一次战略突围。在补贴失效的今天,外卖大战的硝烟散尽,但具身智能的牌局刚刚开始。谁能最早将“技术-产品-场景”打通,谁就可能掌握AI时代的下一张船票。
公众号:OpenSNN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