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存储器
磁盘存储器是计算机的核心外存设备,采用磁记录技术实现大容量数据存储,具有容量大、成本低、非易失性等优点,但存在存取速度慢、机械结构复杂等缺点。其核心组件包括盘片、磁头、驱动器和控制器,通过柱面号、磁头号和扇区号寻址。性能指标包括记录密度、存取时间和数据传输率,其中寻道和旋转延迟是主要瓶颈。RAID技术通过条带化、镜像或校验提升性能与可靠性,常见级别如RAID0(高性能无冗余)、RAID1(高可靠镜
磁盘存储器
磁盘存储器是计算机的核心外存设备,通过 磁记录技术 实现大容量数据存储。
磁盘存储器的核心特点
优点 |
缺点 |
存储容量大,位成本低 |
存取速度慢(机械结构限制) |
介质可重复读写 |
对工作环境(温度、灰尘)敏感 |
非易失性,数据可长期保存 |
机械结构复杂,故障率较高 |
非破坏性读出(无需数据再生) |
随机访问性能差(需寻道和旋转) |
1. 磁盘存储器的组成
1.1 硬件结构
组件 |
功能 |
示例 |
盘片 |
存储数据的圆形磁性介质,双面可读写 |
铝合金/玻璃基板 + 磁性涂层 |
磁头 |
读写数据的电磁装置,悬浮在盘片上方(纳米级间隙) |
温彻斯特技术(磁头悬浮) |
磁盘驱动器 |
控制盘片旋转和磁头移动的机械装置进行读写数据 |
主轴电机、音圈电机(磁头臂) |
磁盘控制器 |
连接主机与磁盘的接口,解析命令并控制读写操作 |
SATA、SCSI、NVMe 控制器 |
公式:
- 示例:1 个盘片(2 面)、1000 磁道、100 扇区/磁道、512B/扇区 → 容量 = 2 × 1000 × 100 × 512B = 100MB。
关键点:
- 位密度:内圈磁道位密度更高(周长短但存储量相同)。
- 格式化容量:实际可用容量比非格式化容量小(因校验信息占用空间)。
2. 磁记录原理
- 写入:电流通过磁头线圈 → 磁场改变盘面磁性 → 记录
0/1
。 - 读取:磁头感应盘面磁场变化 → 生成电信号 → 解码为数据。
- 编码方式:
- FM(调频制):每个数据位间插入时钟信号,效率低(早期使用)。
- MFM(改进调频制):减少时钟信号,提高存储密度(现代硬盘基础)。
3. 磁盘性能指标
3.1 记录密度
指标 |
定义 |
单位 |
道密度 |
径向单位长度的磁道数(磁道间距) |
道/英寸(TPI) |
位密度 |
磁道单位长度存储的二进制位数 |
位/英寸(bpi) |
面密度 |
道密度 × 位密度(综合存储密度) |
位/平方英寸 |
注意:
- 外圈磁道周长长 → 位密度低;内圈磁道周长短 → 位密度高。
- 所有磁道 存储容量相同(通过调整位密度实现)。
3.2 容量计算
- 非格式化容量:理论最大容量(未划分扇区)。
- 格式化容量:实际可用容量(扣除校验、间隙等)
3.3 存取时间
- 寻道时间:磁头移动到目标磁道的时间(平均 3~10ms)。
- 旋转延迟:盘片旋转到目标扇区的时间(平均半圈,约 4ms@7200RPM)。
- 传输时间:读取数据的时间(取决于转速和扇区大小)。
3.4 数据传输率
- 示例:
- 7200RPM(120转/秒),每磁道 1MB → 传输率 = 120 × 1MB = 120MB/s。
4. 磁盘地址与工作过程
磁盘地址格式: 柱面号 | 磁头号(盘面号) | 扇区号
工作流程:
1、寻址:主机发送 柱面号、磁头号、扇区号 给磁盘控制器。
2、读/写:
- 磁头移动到目标磁道(寻道)。
- 等待目标扇区旋转到磁头下方(旋转延迟)。
- 传输数据(读/写)。
特点:
- 串行操作:不能同时读/写多个扇区。
- 机械延迟:寻道和旋转延迟是性能瓶颈(SSD 无此问题)。
5. 磁盘阵列(RAID)
5.1 RAID核心概念
定义: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通过将多个物理磁盘组合为逻辑单元,实现性能提升、数据冗余或两者兼顾。 核心目标:
- 性能:并行读写(条带化)提高吞吐量。
- 可靠性:冗余机制(镜像/校验)防止数据丢失。
5.2 RAID级别详解
(1) RAID 0:条带化(无冗余)
- 原理:数据分块交替存储在所有磁盘(如数据块D1在磁盘1,D2在磁盘2)。
- 优点:
- 读写速度接近单盘的N倍(N为磁盘数)。
- 存储容量=所有磁盘容量之和(无开销)。
- 缺点:无容错能力:任一磁盘损坏即导致数据全损。
- 应用场景:临时数据缓存、高性能计算(如视频渲染)。
(2) RAID 1:镜像(完全冗余)
- 原理:数据完全复制到两组磁盘(如磁盘1和磁盘2存储相同数据)。
- 优点:
- 高可靠性:允许一块磁盘故障。
- 读取速度可能提升(可从任一磁盘读)。
- 缺点:
- 容量利用率仅50%(2块盘存1份数据)。
- 应用场景:数据库日志、关键系统盘。
(3) RAID 5:分布式奇偶校验
- 原理:数据条带化存储,校验信息(Parity)均匀分布在各盘。
- 示例:4块盘中,D1+D2+D3=P1(校验块),P1存储在第4块盘,下次校验块轮换位置。
- 优点:
- 允许1块磁盘故障(通过校验信息恢复数据)。
- 容量利用率=(N-1)/N(N为磁盘数,如4块盘用75%)。
- 缺点:
- 写入性能较低(需计算校验位)。
- 应用场景:文件服务器、企业存储。
(4) RAID 10(RAID 1+0):镜像+条带化
- 原理:先镜像(RAID 1)再条带化(RAID 0),需至少4块盘。
- 优点:高性能(并行读写)+高可靠(允许多块盘故障,前提是同一镜像组不同时损坏)。
- 缺点:容量利用率50%。
- 应用场景:高负载数据库、虚拟化平台。
RAID级别 |
原理 |
优点 |
缺点 |
RAID 0 |
数据条带化(无冗余) |
高性能(并行读写) |
无容错(一块盘坏全丢) |
RAID 1 |
镜像(数据复制到两块盘) |
高可靠性(100%冗余) |
容量利用率仅 50% |
RAID 5 |
分布式奇偶校验(数据 + 校验块) |
平衡性能与冗余(1盘容错) |
写性能较低(需计算校验) |
RAID 10 |
RAID 1 + RAID 0(先镜像再条带) |
高性能 + 高可靠 |
成本高(需至少 4 块盘) |
5.3.RAID关键技术
- 条带化(Striping):数据分块跨盘存储,提升并发性能(RAID 0/5/10)。
- 镜像(Mirroring):数据完全复制,提供冗余(RAID 1/10)。
- 奇偶校验(Parity):通过算法生成校验数据,实现容错(RAID 5/6)。
应用场景:
- RAID 0:视频编辑、临时缓存(需高性能,不关心数据安全)。
- RAID 1:数据库日志、关键系统备份(高可靠性优先)。
- RAID 5:文件服务器(兼顾容量与容错)。
6. 磁盘 vs SSD
特性 |
磁盘(HDD) |
SSD |
原理 |
磁记录(机械寻道) |
闪存芯片(电子读写) |
速度 |
慢(ms 级延迟) |
快(μs 级延迟) |
容量 |
大(TB 级) |
较小(主流 1TB~4TB) |
耐用性 |
高(无写寿命限制) |
有限(NAND 闪存擦写次数) |
价格 |
低(¥0.02/GB) |
较高(¥0.5~1/GB) |
7. 总结
- 磁盘优势:大容量、低成本、非易失性,适合冷数据存储。
- 性能瓶颈:寻道时间和旋转延迟(随机读写慢)。
- RAID 选择:
-
- 要速度 → RAID 0
- 要安全 → RAID 1/10
- 要平衡 → RAID 5
✨ 一线工程师口诀:磁盘靠磁头转,寻道延迟是短板;RAID 冗余提速快,SSD 闪存更省电! ✨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