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 Agent 不是靠 Prompt 堆出来的花架子,而是能扎根环境,自己造工具解决问题,Prompt 只是起点,代码才是 Agent 的灵魂。

为什么说 “Prompt 堆叠” 做不出真 Agent?

我们先看一个真实场景:让 Agent 帮你整理电脑里的杂乱文件:把文件夹里的论文 PDF 分类一个文件夹,非论文 PDF 移到另一个文件夹。

如果只靠 Prompt 堆叠 + 传统 Agent 框架,会发生什么?

  • 第一步:你需要写个 Prompt 告诉 Agent “什么是论文 PDF”(比如标题含 “研究”“论文”“Journal” 等关键词);
  • 第二步:给 Agent 注册 “文件移动” 工具,定义好工具接口(路径参数、文件类型参数);
  • 第三步:再写个 Prompt 让 Agent 学会调用工具时 “先判断再移动”,还要处理异常(比如文件正在使用、重名文件);
  • 最后:可能还要加 N 个 Prompt 补丁 ——“如果文件名是乱码怎么办?”“如果文件夹不存在要自动创建”……

结果就是Prompt 越堆越多,Agent 却越来越笨,要么漏判文件类型,要么调用工具时参数填错,甚至因为 Prompt 太长导致 LLM 失忆,从头再来。

这就是 “Prompt 堆叠” 的死穴。它只能在预设场景里绕圈,却解决不了真实世界的碎片化、无标准工具的问题。遇到没见过的格式、没注册的工具,Agent 就会瞬间卡壳。

真正的 Agent 该是什么样?代码即 Agent,工具自己造

在 Python-use 范式下,智能体AiPy 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解法,它不搞 Prompt 套路,直接用代码让Agent 自己动手。

还是上面的文件分类任务,AiPy 怎么做?

  • 不需要注册工具:直接调用 Python 的 os 库、pathlib 库操作文件,一行代码就能判断文件类型、移动路径;
  • 不需要堆 Prompt 定义 “论文规则”:用 Python 写个简单的关键词匹配函数,甚至能调用正则表达式精准筛选;
  • 遇到异常自己修:如果移动文件时提示 “文件被占用”,AiPy 会自动生成调试代码,先检查进程占用再重试,全程不用你写额外 Prompt。

这背后的核心逻辑,正是 Python-use 范式的精髓:传统 Agent 靠 Prompt 指挥工具,而 AiPy 靠代码直接成为工具本身。

传统 Agent 框架 vs Python-use 范式:差的不止是 Prompt

我们可以用一张表看清差距:

举个更极端的例子:让 Agent 控制家里的智能灯、空调、摄像头(不同品牌,协议不同)。
传统框架需要你给每个设备写工具接口、注册协议、堆 Prompt 教 Agent 匹配设备。 光是处理 “小米空调用 MQTT 协议,格力用 HTTP 协议” 就能让你写几十页 Prompt。

但 AiPy 根本不用这么麻烦:

  • 直接调用 Python 的 paho-mqtt 库连接小米设备,用 requests 库调用格力接口;
  • 结合 ZoomEye(网络空间测绘平台)的 API,自动识别设备型号和开放接口;
  • 甚至能动态生成适配代码,比如给没见过的设备协议写个解析函数 ,全程靠代码搞定,不用堆一句多余的 Prompt。

如果你还在靠堆 Prompt 做 Agent,就像在用积木搭火箭,看似复杂,实则一碰就散。

真正的Agent 应该像 AiPy 这样:用代码扎根环境,靠生态解决问题,让 Prompt 回归传递需求的本质,而不是当块遮羞布。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