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微调不用愁!8 种常见方法一文详解,看完就能上手
大模型微调不用愁!8 种常见方法一文详解,看完就能上手
在大模型的实际应用中,微调是使其适配特定任务、领域的关键手段。通过微调,能够在预训练模型基础上,利用少量特定数据进一步优化模型,提升其在目标任务上的表现。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8 种常见的大模型微调方法。
1. 全量微调(Full Fine-tuning)
核心原理
全量微调是指在微调过程中,对预训练模型的所有参数进行更新。其理念是让模型完全适应新的任务需求,通过在特定任务数据集上的端到端训练,使模型学习到与任务紧密相关的特征和模式。
操作步骤
-
数据准备:对特定任务的数据集进行清洗,去除噪声数据;然后进行分词处理,将文本分割成合适的单元;最后进行编码,例如采用 tokenization 将文本转化为模型可接受的数字形式。
-
模型加载:加载预训练好的模型及其权重,像 BERT、GPT 等常见模型。
-
参数配置:设置关键超参数,学习率常设为 1e-5 左右,它决定了模型参数更新的步长;批大小(batch size)影响每次训练时输入模型的数据量;训练轮次(epochs)表示模型对整个数据集的训练次数。
-
微调训练:使用标注好的特定任务数据进行训练。通过优化器(如 AdamW)来最小化任务损失,例如在分类任务中常用交叉熵损失。
-
评估与调优:在验证集上评估模型性能,指标包括准确率、F1-score 等。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超参数,如采用学习率衰减策略,随着训练进行逐渐减小学习率,或使用早停策略,防止模型过拟合。
-
部署:保存性能最优的模型,用于实际推理阶段。
优势
能最大化模型在特定任务上的性能,充分挖掘模型潜力,在任务与预训练目标差异较大时,如从通用语言生成转向特定领域文本分类,效果显著。
缺点
计算成本极高,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较长的训练时间,对硬件要求苛刻。
适用场景
适用于对任务性能要求极高,且拥有充足计算资源和大规模高质量标注数据的场景。
2. 冻结层微调(Frozen Layers Fine-tuning)
核心原理
仅更新模型顶层参数,将底层参数冻结。预训练模型的底层通常学习到了通用的、基础的特征,冻结它们可以减少过拟合风险,同时利用顶层参数学习特定任务的特征。
操作步骤
-
模型加载:加载预训练模型,并将底层部分(如前几层 Transformer 层)参数设置为不可更新状态。
-
添加新层:在模型顶层添加专门用于特定任务的层,如全连接层或分类头,用于输出任务相关的结果。
-
参数配置:设置学习率,通常比全量微调时更低,因为只更新少量顶层参数,避免更新幅度过大。
-
训练:训练过程中仅对顶层添加的新层参数进行优化,底层参数保持不变。
-
评估与调优:在验证集上监控模型性能,根据结果调整顶层结构或学习率,以提升模型在特定任务上的表现。
优势
保留了预训练底层特征,适用于任务与预训练任务较为相似的场景,如从通用文本分类微调至特定领域文本分类,能有效减少过拟合,且计算成本相对较低。
缺点
由于底层参数固定,对任务的适应能力相对全量微调较弱,若任务差异较大,性能提升有限。
适用场景
适用于任务与预训练任务相似、数据量有限且计算资源不太充足的场景。
3. LoRA(Low - Rank Adaptation)
核心原理
通过低秩分解的方式模拟参数变化。在模型的关键层(如 Transformer 的注意力层、前馈层)中,引入小型的低秩矩阵来对原始权重矩阵进行调整。参数更新公式为 Wnew = Wbase + ΔW,其中 ΔW = A⋅B,A 和 B 是低秩矩阵。
操作步骤
-
选择权重矩阵:从模型的关键层中挑选需要进行低秩分解的权重矩阵 W,这些层对模型性能和特征提取至关重要。
-
初始化低秩矩阵:定义低秩秩数 r(如 r = 8),初始化低秩矩阵 A∈Rd×r 和 B∈Rr×d ,低秩秩数 r 决定了低秩矩阵的维度,影响模型性能和计算效率。
-
计算低秩更新:计算 ΔW = A⋅B,得到低秩矩阵的更新量,用于调整原始权重矩阵。
-
结合原始权重:将更新后的低秩矩阵与原始权重矩阵相加,得到最终权重矩阵 Wnew = Wbase + ΔW 。
-
训练:训练时仅对低秩矩阵 A 和 B 进行优化,冻结原始权重 Wbase,大大降低计算成本。
-
评估:对微调后的模型进行性能测试,评估其在目标任务上的表现,根据结果可进一步调整低秩秩数 r 等超参数。
优势
在保持模型性能的同时,极大减少了参数更新量,显著降低计算成本和内存需求,便于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对大模型进行微调。
缺点
相比全量微调,在处理复杂任务时性能可能略逊一筹,低秩矩阵的引入可能无法完全捕捉原始权重矩阵的所有信息。
适用场景
特别适用于大模型轻量化需求,如在移动端、嵌入式设备等资源受限场景下对模型进行微调。
4. QLoRA(Quantized Low - Rank Adaptation)
核心原理
结合了模型量化(如 4-bit 量化)和 LoRA 技术。先通过模型量化将权重压缩为低精度表示,减少存储和计算需求;再利用 LoRA 技术进一步减少参数更新量,从而实现高效的微调,使超大规模模型能在资源有限的设备上进行微调。
操作步骤
-
量化技术:采用双阶段数值编码方案,存储环节使用 4-bit NormalFloat 标准化浮点格式,计算环节采用 16-bit BrainFloat 运算架构。这种混合精度处理机制可将模型参数存储密度提升 300%,通过动态反量化策略维持原始模型 97% 以上的表征能力。
-
量化操作:在 4-bit 精度量化中,基于张量分布特性划定动态范围边界(如 (-0.8, 0.8)),将连续空间均分为 16 个离散子域,每个子域对应唯一 4-bit 编码值。通过最近邻匹配原则,将原始 FP32 精度数值投影至最邻近离散量化点,完成 32 位浮点数值到 4 位定点表示的精度转换。
-
微调阶段:以 4-bit 精度加载模型参数,通过动态反量化至 bf16 格式进行梯度计算,这种混合精度策略有效节省 83% 的显存占用。训练时仅优化低秩矩阵,冻结量化后的原始权重。
优势
在大幅降低显存和计算成本方面表现出色,使得原本需要大量显存的大模型,如 LLaMA - 33B,仅需单张 RTX 4090 显卡即可完成全参数微调,为在边缘设备部署超大规模模型提供可能。
缺点
量化过程中可能会因精度损失对模型性能产生一定影响,需要精心设计量化策略和调整相关参数来平衡精度与计算资源的关系。
适用场景
适用于在边缘设备或资源有限的服务器上对超大规模模型进行微调与部署。
5. 适配器调整(Adapter Tuning)
核心原理
在模型的每个层或选定层之间插入小型神经网络模块,即 “适配器”。在微调过程中,原始模型的参数保持不变,仅对适配器的参数进行训练,使模型能够适应新任务。
操作步骤
-
以预训练模型为基础:使用已经经过预训练的大型模型,如 BERT 或 GPT,这些模型已学习到丰富语言特征和模式。
-
插入适配器:在预训练模型的每个层或指定层中插入适配器,适配器是小型神经网络,一般包含少量层次,参数规模相对较小。
-
维持预训练参数不变:微调过程中,原预训练模型参数不更新,专注于适配器参数训练。
-
训练适配器:根据特定任务数据训练适配器参数,让适配器学习如何根据任务调整模型行为。
-
针对任务的调整:通过这种方式,模型能针对每个特定任务进行微调,且不影响模型其他部分的通用性能,适配器有助于模型理解和处理特定任务相关特殊模式和数据。
-
高效与灵活:由于仅部分参数被调整,相比全模型微调更高效,且能让模型快速适应新任务。
优势
计算效率高,能快速适应新任务,且不会对原始模型的通用性造成较大影响,不同任务的适配器可灵活切换。
缺点
适配器的设计和插入位置会影响模型的适配效果,若设计不当,可能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适用场景
适用于需要模型快速适应多种不同任务,且对计算资源有一定限制的场景,如多任务处理的自然语言处理系统。
6. 前缀调整(Prefix Tuning)
核心原理
在预训练的语言模型输入序列前添加可训练、任务特定的前缀。这些前缀是连续可微的虚拟标记(Soft Prompt/Continuous Prompt),通过调整前缀来引导模型生成符合任务需求的输出,而无需调整模型的主体权重参数。
操作步骤
-
生成前缀向量:定义固定长度的前缀,如 100 个词元,这些前缀向量在训练过程中可学习。
-
拼接输入:将生成的前缀 P 与输入序列 X 进行拼接,即 (P;X),然后输入模型进行处理。
-
训练:训练过程中仅对前缀参数进行优化,冻结模型其他参数,通过反向传播更新前缀参数,使模型输出更符合任务要求。
-
推理:使用优化后的前缀与输入结合,生成任务相关输出。
优势
不需要调整模型的所有权重,节省大量计算资源,且可通过保存不同的前缀,让单一模型适应多种不同任务,快速实现任务切换。
缺点
对前缀的设计和任务的适配性要求较高,若前缀设计不合理,可能无法有效引导模型生成正确输出。
适用场景
适用于文本生成类任务,如摘要生成、对话系统等,能快速针对不同生成需求调整模型行为。
7. 提示调整(Prompt Tuning)
核心原理
在预训练语言模型输入中引入可学习的嵌入向量作为提示,这些提示向量在训练过程中不断更新,引导模型输出更贴合特定任务的响应。它模仿自然语言中的提示形式,让模型依据提示生成相应类型输出。
操作步骤
-
设计提示向量:根据任务需求,设计合适的可学习提示向量,这些向量通常被视为任务指示,引导模型行为。
-
添加提示到输入:将提示向量与原始输入数据进行拼接,一同输入到预训练模型中。
-
训练提示向量:在特定任务数据集上进行训练,训练过程中仅更新提示向量的参数,模型其他参数保持不变,通过优化提示向量使模型输出符合任务要求。
优势
参数量极小,易于部署,尤其适用于零样本或少样本学习场景,通过精心设计提示,可让模型在少量样本甚至没有样本的情况下完成任务。
缺点
提示的设计难度较大,需要深入理解任务和模型特点,才能设计出有效的提示引导模型,且对复杂任务的适应性可能相对有限。
适用场景
适用于数据稀缺的任务场景,或需要快速构建简单模型应用,利用提示让预训练模型快速适应新任务。
8. RLHF(人类反馈强化学习)
核心原理
结合监督微调(SFT)和强化学习,通过人类偏好优化模型输出。先使用标注数据进行监督微调,使模型初步适应任务;然后收集人类对模型输出的偏好数据,训练奖励模型来评估输出质量;最后利用强化学习,通过策略梯度方法最大化奖励模型的评分,不断优化模型输出。
操作步骤
-
监督微调(SFT)阶段:使用标注好的输入 - 输出对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让模型学习任务的基本模式和规律。
-
奖励模型(Reward Model)训练:收集人类对模型不同输出的偏好数据,如 “输出 A 比输出 B 更好”,基于这些数据训练奖励模型,使其能预测模型输出的质量。
-
强化学习(RL)阶段:采用策略梯度等强化学习方法,以奖励模型的评分为反馈信号,调整模型参数,最大化奖励,从而优化模型输出。
-
迭代优化:重复 SFT 和 RL 阶段,不断提升模型输出质量,使其更符合人类价值观和任务需求。
优势
能使模型输出更符合人类期望和价值观,在对话系统、内容生成等与人交互密切的任务中,可显著提升用户体验。
缺点
需要大量的人类反馈数据,收集成本高且耗时;训练过程复杂,涉及多个模型的训练和交互,调优难度较大。
适用场景
适用于对输出结果与人的价值观、偏好一致性要求极高的场景,如智能客服、智能写作助手等。
这 8 种大模型微调方法各有优劣和适用场景。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任务特点、数据资源、计算资源等因素综合考量,选择最适合的微调方法,以实现模型性能与资源利用的最佳平衡。
那么,如何系统的去学习大模型LLM?
作为一名从业五年的资深大模型算法工程师,我经常会收到一些评论和私信,我是小白,学习大模型该从哪里入手呢?我自学没有方向怎么办?这个地方我不会啊。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经历,一定要继续看下去!这些问题啊,也不是三言两语啊就能讲明白的。
所以我综合了大模型的所有知识点,给大家带来一套全网最全最细的大模型零基础教程。在做这套教程之前呢,我就曾放空大脑,以一个大模型小白的角度去重新解析它,采用基础知识和实战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历时3个月,终于完成了这样的课程,让你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每一秒都在疯狂输出知识点。
由于篇幅有限,⚡️ 朋友们如果有需要全套 《2025全新制作的大模型全套资料》,扫码获取~
👉大模型学习指南+路线汇总👈
我们这套大模型资料呢,会从基础篇、进阶篇和项目实战篇等三大方面来讲解。
👉①.基础篇👈
基础篇里面包括了Python快速入门、AI开发环境搭建及提示词工程,带你学习大模型核心原理、prompt使用技巧、Transformer架构和预训练、SFT、RLHF等一些基础概念,用最易懂的方式带你入门大模型。
👉②.进阶篇👈
接下来是进阶篇,你将掌握RAG、Agent、Langchain、大模型微调和私有化部署,学习如何构建外挂知识库并和自己的企业相结合,学习如何使用langchain框架提高开发效率和代码质量、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基座模型并进行数据集的收集预处理以及具体的模型微调等等。
👉③.实战篇👈
实战篇会手把手带着大家练习企业级的落地项目(已脱敏),比如RAG医疗问答系统、Agent智能电商客服系统、数字人项目实战、教育行业智能助教等等,从而帮助大家更好的应对大模型时代的挑战。
👉④.福利篇👈
最后呢,会给大家一个小福利,课程视频中的所有素材,有搭建AI开发环境资料包,还有学习计划表,几十上百G素材、电子书和课件等等,只要你能想到的素材,我这里几乎都有。我已经全部上传到CSDN,朋友们如果需要可以微信扫描下方CSDN官方认证二维码免费领取【保证100%免费
】相信我,这套大模型系统教程将会是全网最齐全 最易懂的小白专用课!!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