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库存优化AI系统中的大模型应用架构:AI应用架构师的提示工程实践

一、引言:库存管理的“万亿级痛点”与大模型的破局

1.1 钩子:一个让零售老板崩溃的问题

你知道吗?2023年全球零售行业因库存问题损失超1.1万亿美元——这相当于芬兰全年GDP、或者20个“双十一”的总成交额。更扎心的是:

  • 30%的超市货架常年存在“缺货”(消费者想要的买不到);
  • 25%的仓库积压着“卖不掉的货”(比如去年的冬装到今年夏天还没清完);
  • 70%的库存经理仍在靠“经验+Excel”做决策(比如“去年双11卖了1000件,今年就补1200件”)。

我曾遇到一位便利店老板,他的痛点很真实:“我卖饮料的时候,昨天暴雨卖了50瓶,今天晴天只卖了10瓶——我根本不知道明天该补多少。要是补多了,饮料过期要扔;补少了,顾客转头去隔壁买。”

这不是个例,而是传统库存管理的“致命缺陷”

  • 依赖历史数据,无法应对“黑天鹅”(比如疫情、极端天气);
  • 忽略非结构化数据(比如社交媒体上的“奶茶爆火”、供应商的延迟通知);
  • 决策过程“拍脑袋”,缺乏可解释性(“我觉得该补100件”)。

1.2 为什么大模型能解决库存问题?

大模型(LLM)的出现,给库存管理带来了**“认知升级”**:

  • 它能“读懂”非结构化数据:比如从社交媒体评论里提取“消费者更爱低糖饮料”的趋势,从天气预报里预测“下周高温会让矿泉水销量涨3倍”;
  • 它能“推理”复杂关系:比如结合“促销活动+供应商Lead Time+竞品价格”,算出“最优补货量”;
  • 它能“生成”可执行建议:比如直接告诉你“下周三前补200瓶矿泉水,选供应商A(Lead Time 2天,成本最低)”。

但问题来了:大模型不是“万能钥匙”——如果架构设计不合理,或者提示工程做不好,它可能会输出“补1000瓶矿泉水”(远超需求)的荒谬建议。

这正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AI应用架构师,如何设计一套“能落地的大模型库存优化架构”?如何用提示工程让大模型“听懂业务需求”?

1.3 文章目标:你能学到什么?

读完这篇文章,你将掌握:

  1. 大模型驱动的智能库存优化系统架构:从数据收集到决策输出的全流程设计;
  2. 提示工程的实战技巧:针对库存管理的核心场景(需求预测、补货决策、异常处理)设计有效提示;
  3. 避坑指南:避免大模型“幻觉”“数据隐私”“性能瓶颈”等常见问题;
  4. 最佳实践:让大模型与传统库存算法“协同工作”的方法。

二、基础知识:先搞懂3个核心概念

在进入架构设计前,我们需要统一“语言体系”——先明确3个关键概念:

2.1 智能库存优化的核心目标

库存管理的本质是**“平衡3个指标”**:

  • 服务水平(Service Level):确保顾客想要的产品有货(比如“缺货率≤5%”);
  • 库存成本(Inventory Cost):降低仓储、过期、资金占用成本;
  • 响应速度(Response Speed):快速应对需求波动(比如“促销活动前2天完成补货”)。

智能库存优化的目标,就是用AI让这3个指标“同时最优”。

2.2 大模型在库存管理中的“独特价值”

对比传统库存算法(如EOQ经济订货量、安全库存模型),大模型的优势在于:

能力 传统算法 大模型
处理非结构化数据 无法处理(比如用户评论) 能读懂文本、图片、语音
推理复杂关系 依赖人工定义规则 自动学习“促销→销量→库存”的关联
生成可解释建议 输出“补100件”,无理由 输出“补100件,因为下周三高温+促销”

2.3 提示工程:不是“调参”,是“和大模型对话”

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的本质,是设计“清晰、具体、符合业务逻辑”的输入,让大模型输出符合需求的结果

举个例子:

  • 坏提示:“帮我预测下周销量。”(太模糊,大模型不知道用什么数据、输出什么格式);
  • 好提示:“你是资深库存预测专家,用过去3个月的周销量数据(附件:sales.csv)、下周的促销日历(周一满减)、未来7天的天气(35℃+),预测下周的日销量,输出JSON格式,包含日销量、置信区间、关键影响因素。”(明确角色、输入、输出要求)。

三、核心内容:大模型驱动的智能库存优化架构设计

接下来,我们进入最关键的架构设计环节。一套能落地的大模型库存优化系统,需要分为5层:感知层→数据基础层→大模型引擎层→决策层→交互层

我们用“某连锁便利店的库存优化系统”作为案例,一步步拆解每一层的作用、技术选型和数据流。

3.1 感知层:收集“全维度”的库存数据

作用:收集所有与库存相关的“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为大模型提供“原料”。
关键问题:如何覆盖“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数据?

3.1.1 数据类型与采集方式
数据类型 示例 采集工具
结构化数据 销售数据(日销量、客单价)、库存数据(当前库存、在途库存)、供应商数据(Lead Time、成本) ERP系统、WMS仓库管理系统
非结构化数据 用户评论(“这家店的矿泉水太冰了”)、社交媒体(“夏天要喝无糖可乐”)、天气(未来7天高温)、促销海报(图片) 爬虫(社交媒体)、OCR(海报)、天气API
3.1.2 案例:便利店的感知层实现

某便利店用物联网设备+API收集数据:

  • 用智能货架传感器(RFID)实时采集“商品库存数量”(比如“货架上的矿泉水还剩50瓶”);
  • 用OCR识别“促销海报”上的活动时间(比如“7月10日-15日,可乐买一送一”);
  • 调用“天气API”获取未来7天的气温(比如“7月12日38℃”);
  • 爬取本地美食公众号的文章,提取“今夏最火的饮料是荔枝汽水”的趋势。

3.2 数据基础层:让数据“可被大模型理解”

作用: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整合、特征工程,生成“大模型能读懂的结构化特征”。
关键问题:如何把“杂乱的数据”变成“有用的特征”?

3.2.1 核心流程
  1. 数据清洗:去除重复数据(比如同一商品的两次库存记录)、填充缺失值(比如用历史平均值填补某天的销量空缺);
  2. 数据整合:将多源数据关联(比如把“销售数据”和“天气数据”按日期关联);
  3. 特征工程:提取“对库存有影响的特征”(比如“促销活动是否存在”“气温是否超过30℃”“社交媒体讨论量是否上升”)。
3.2.2 案例:便利店的特征工程

某便利店提取了以下关键特征:

  • 时间特征:周几(比如周末销量是工作日的1.5倍)、季节(夏天饮料销量高);
  • 促销特征:是否有促销活动(是/否)、促销力度(满100减20);
  • 外部特征:气温(℃)、降雨量(mm)、社交媒体讨论量(次);
  • 库存特征:当前库存(瓶)、在途库存(瓶)、安全库存(瓶)。

3.3 大模型引擎层:大模型的“大脑”如何工作?

作用:用大模型处理特征数据,生成“库存决策建议”(比如需求预测、补货量)。
关键问题:如何选择大模型?如何让大模型“适配业务需求”?

3.3.1 大模型选型:闭源 vs 开源

架构师需要根据业务需求、成本、数据隐私选择大模型:

  • 闭源模型(如GPT-4、Claude 3):优点是“开箱即用”,效果好;缺点是成本高(按token收费)、数据隐私风险大(需要把数据传给第三方);
  • 开源模型(如Llama 3、Qwen-2):优点是“可私有部署”,数据安全;缺点是需要自己微调(用企业数据训练),技术门槛高。

案例选择:某便利店选择了**“闭源模型+RAG(检索增强生成)”**的方案——用GPT-4作为基础模型,把企业的库存数据存入向量数据库(如Pinecone),大模型生成建议前先“检索”私有数据,避免“幻觉”(比如生成不存在的供应商信息)。

3.3.2 大模型的“工作流程”
  1. 检索(RAG):当需要生成“下周矿泉水补货量”时,大模型先从向量数据库中检索“过去3次高温周的矿泉水销量”“当前矿泉水库存”“供应商A的Lead Time”;
  2. 推理:结合检索到的私有数据和大模型的通用知识(比如“高温会让矿泉水销量涨2倍”),进行推理;
  3. 生成:输出“下周矿泉水补货量建议”。

3.4 决策层:让大模型的建议“能落地”

作用:将大模型的“生成式建议”转化为“可执行的库存策略”,并结合传统算法做“校准”。
关键问题:如何避免大模型的“荒谬建议”?(比如“补1000瓶矿泉水”远超需求)

3.4.1 核心逻辑:大模型+传统算法“双引擎”

大模型擅长“定性分析”(比如“高温会让销量涨”),传统算法擅长“定量计算”(比如“安全库存=最大日销量×最长Lead Time×安全系数”)。两者结合的流程:

  1. 大模型生成“初始建议”:比如“下周矿泉水销量预计800瓶”;
  2. 传统算法校准:用安全库存模型计算“当前库存300瓶,在途库存200瓶,所以需要补300瓶(800-300-200)”;
  3. 规则校验:检查是否符合企业规则(比如“补货量不能超过供应商的最大供货量500瓶”)。
3.4.2 案例:便利店的决策层实现

某便利店的决策流程:

  • 大模型输出“下周矿泉水销量预计800瓶”;
  • 传统安全库存模型计算:安全库存=最大日销量(150瓶)×最长Lead Time(2天)×安全系数(1.5)=450瓶;
  • 当前库存300瓶,在途库存200瓶,所以需要补:800 - 300 - 200 = 300瓶(同时满足“≥安全库存450瓶?当前库存+在途库存=500瓶,超过安全库存,所以补300瓶合理”);
  • 规则校验:供应商A的最大供货量是500瓶,300瓶符合要求。

3.5 交互层:让用户“看懂”大模型的建议

作用:将决策层的结果以“可视化、自然语言”的方式呈现给用户(库存经理、店长)。
关键问题:如何让非技术人员“信任”大模型的建议?

3.5.1 核心设计原则
  • 可解释性:不仅要告诉用户“补300瓶”,还要告诉用户“为什么”(比如“因为下周三38℃,加上促销活动,预计销量800瓶,当前库存300瓶,在途200瓶,所以补300瓶”);
  • 可视化:用图表展示“销量趋势”“库存变化”“关键影响因素”(比如用折线图展示过去3个月的矿泉水销量,用柱状图展示“高温”“促销”对销量的贡献);
  • 交互性:允许用户“调整参数”(比如“如果我想把缺货率降到3%,需要补多少瓶?”)。
3.5.2 案例:便利店的交互层实现

某便利店的交互界面包括3个模块:

  1. Dashboard:实时展示“当前库存”“缺货率”“库存周转天数”(红色预警“矿泉水库存不足”);
  2. 预测报告:用自然语言生成“下周库存建议”(比如“建议下周一前补300瓶矿泉水,原因:下周三38℃(提升销量30%)+周一促销(提升20%),当前库存300瓶,在途200瓶”);
  3. 模拟工具:允许用户调整参数(比如“如果促销力度加大到满50减10,销量会增加多少?”),大模型实时输出新的建议。

四、提示工程实践:用“好提示”让大模型“听懂业务”

架构设计完成后,提示工程是决定大模型效果的“最后一公里”。接下来,我们针对库存管理的3个核心场景(需求预测、补货决策、异常处理),讲解提示工程的实战技巧。

4.1 场景1:需求预测——让大模型“算准”销量

业务需求:基于历史销售、促销、天气等数据,预测下季度某商品的周销量,要求输出“预测值+置信区间+关键因素”。

4.1.1 提示设计思路

好的提示需要包含4个要素:

  1. 角色设定:让大模型进入“专家状态”;
  2. 输入数据:明确需要用到的多源数据;
  3. 输出要求:明确需要的内容(预测值、置信区间、关键因素);
  4. 格式要求:让输出容易被系统处理(比如JSON)。
4.1.2 提示示例(优化前)
你是库存需求预测专家,帮我预测下季度某款矿泉水的周销量。输入数据:过去6个月的周销量(附件:sales.csv)、下季度促销日历(第3、7、11周有满减)、未来3个月的天气(第1-4周15-20℃,第5-8周20-25℃,第9-12周25-30℃)。输出周销量预测。

问题:输出太模糊(没有置信区间、关键因素),格式不统一。

4.1.3 提示示例(优化后)
角色:你是拥有10年零售库存预测经验的专家,擅长结合多源数据进行精准预测,熟悉便利店的销售规律(比如周末销量是工作日的1.5倍,高温>30℃时矿泉水销量涨2倍)。
输入数据:
1. 历史销售数据:某款矿泉水2024年1-6月的周销量(附件:sales_2024H1.csv)——包含字段:week(周数)、sales(销量,瓶)、is_weekend(是否周末:是/否);
2. 促销活动:2024年Q3促销日历(第3、7、11周:满10元减2元);
3. 天气数据:2024年Q3周平均气温(第1-4周:18℃;第5-8周:22℃;第9-12周:28℃);
4. 门店数据:该门店位于写字楼楼下,工作日客流量是周末的2倍。

输出要求:
1. 2024年Q3(12周)的周销量预测值(单位:瓶);
2. 每个预测值的95%置信区间(格式:[lower, upper]);
3. 影响该周销量的Top3关键因素(需结合具体数据说明,比如“第3周促销活动预计提升销量20%,基于历史促销期间的平均增幅”);
4. 高风险周提示(如果某周预测波动>15%,请标注并给出库存建议)。

格式要求:请以JSON格式输出,字段包括:
- week:周数(1-12);
- forecast_sales:预测销量(整数);
- confidence_interval:置信区间(数组);
- key_factors:关键因素列表(每个因素包含“factor”(因素名称)、“impact”(影响描述));
- risk_level:风险等级(低/中/高);
- risk_suggestion:风险建议(如果risk_level为中/高)。
4.1.4 输出效果(优化后)
{
  "week": 3,
  "forecast_sales": 900,
  "confidence_interval": [810, 990],
  "key_factors": [
    {
      "factor": "促销活动",
      "impact": "第3周有满10减2元活动,基于历史促销期间的平均增幅(20%),预计提升销量150瓶"
    },
    {
      "factor": "气温上升",
      "impact": "第3周平均气温22℃,比第2周高4℃,预计提升销量100瓶"
    },
    {
      "factor": "工作日占比",
      "impact": "第3周有5个工作日,客流量是周末的2倍,预计贡献销量400瓶"
    }
  ],
  "risk_level": "中",
  "risk_suggestion": "该周促销活动可能带来销量波动,建议提前2天补100瓶库存,避免缺货"
}

4.2 场景2:补货决策——让大模型“给出可执行的方案”

业务需求:基于当前库存、需求预测、供应商数据,生成“最优补货量+供应商选择+补货时间”的建议。

4.2.1 提示设计技巧:Chain-of-Thought(思维链)

大模型的“推理能力”需要引导——用Chain-of-Thought提示,让大模型“一步步思考”:

  1. 分析当前库存与安全库存的差距;
  2. 结合需求预测计算“需补货量”;
  3. 考虑供应商的Lead Time、成本、供货能力;
  4. 选择最优供应商和补货时间。
4.2.2 提示示例
角色:你是便利店的库存补货专家,需要根据以下数据生成最优补货方案:
1. 当前库存:矿泉水500瓶;
2. 安全库存:450瓶(计算公式:最大日销量150瓶×最长Lead Time2天×安全系数1.5);
3. 需求预测:下周销量800瓶;
4. 供应商数据:
   - 供应商A:Lead Time 2天,成本1.5元/瓶,最大供货量1000瓶;
   - 供应商B:Lead Time 1天,成本1.8元/瓶,最大供货量500瓶;
5. 企业规则:补货成本≤1000元,补货时间≤3天。

输出要求:
请按照以下步骤生成建议:
步骤1:计算“需补货量”(需求预测 - 当前库存 - 在途库存)——注:当前在途库存为0;
步骤2:分析供应商的“Lead Time、成本、供货能力”,选择最优供应商;
步骤3:计算“补货成本”(需补货量×供应商成本),检查是否符合企业规则;
步骤4:确定“补货时间”(确保在需求高峰前到货)。

格式要求:用自然语言输出,结构清晰,包含“需补货量”“供应商选择”“补货成本”“补货时间”“决策理由”。
4.2.3 输出效果
**最优补货方案**:
1. 需补货量:800(下周需求) - 500(当前库存) - 0(在途库存) = 300瓶;
2. 供应商选择:供应商A;
3. 补货成本:300瓶 × 1.5元/瓶 = 450元(符合≤1000元的规则);
4. 补货时间:下周一(Lead Time 2天,下周三到货,赶在促销活动前)。

**决策理由**:
- 需补货量300瓶:满足下周800瓶的需求,且当前库存+补货量=800瓶,不超过安全库存(450瓶)的要求;
- 供应商A优势:成本比供应商B低0.3元/瓶,总节省90元;Lead Time 2天,下周一补货,下周三到货,刚好赶上第3周的促销活动;
- 符合企业规则:补货成本450元≤1000元,补货时间2天≤3天。

4.3 场景3:异常处理——让大模型“应对突发情况”

业务需求:当出现“供应商延迟交货”“突发暴雨”等异常情况时,大模型能快速调整库存策略。

4.3.1 提示设计技巧:Few-Shot Learning(少量示例)

对于“异常场景”,大模型可能缺乏经验——用Few-Shot Learning,给大模型“举例子”,让它学会如何处理。

4.3.2 提示示例
角色:你是便利店的库存异常处理专家,需要根据以下异常情况调整补货方案:
**异常情况**:供应商A突然通知,原本下周三到货的300瓶矿泉水,延迟到下周五(Lead Time从2天变成4天)。
**当前数据**:
- 当前库存:矿泉水500瓶;
- 需求预测:下周销量800瓶(下周三-周五是高温天,预计每天销量150瓶);
- 其他供应商:供应商B Lead Time 1天,成本1.8元/瓶,最大供货量500瓶;
- 企业规则:缺货率≤5%。

**参考示例**(之前处理过的类似异常):
- 异常情况:供应商C延迟交货3天;
- 处理方案:紧急向供应商D采购100瓶(Lead Time 1天),补足延迟期间的需求;
- 结果:缺货率从10%降到3%。

输出要求:
1. 分析异常对库存的影响(比如“下周三-周五会缺货多少瓶”);
2. 生成调整后的补货方案(包括供应商选择、补货量、时间);
3. 说明方案的“缺货率”和“成本”变化。
4.3.3 输出效果
**异常影响分析**:
- 原计划下周三到货300瓶,现在延迟到下周五——下周三-周四(2天)的需求是300瓶(150瓶/天×2天);
- 当前库存500瓶,下周一-周二销量预计200瓶(100瓶/天×2天),所以下周三库存剩余500-200=300瓶;
- 下周三-周四需求300瓶,库存300瓶刚好,但下周五需求150瓶,库存0瓶——会缺货150瓶,缺货率=150/800=18.75%(远超5%的规则)。

**调整后的补货方案**:
1. 向供应商B紧急采购150瓶矿泉水(Lead Time 1天,下周四到货);
2. 原供应商A的300瓶仍按原计划采购(下周五到货)。

**方案效果**:
- 缺货率:下周五到货300瓶,加上供应商B的150瓶,下周五库存150瓶,满足当天需求——缺货率降到0%;
- 成本变化:增加150瓶×1.8元/瓶=270元,总补货成本从450元变成720元(仍符合≤1000元的规则)。

4.4 提示工程的“优化迭代”技巧

提示不是“一写就好”的,需要持续优化——以下是3个常用技巧:

  1. 基于输出反馈调整:如果大模型输出的置信区间太宽,就加上“请将置信区间的宽度控制在预测值的10%以内”;
  2. 增加业务规则:如果大模型忽略了“供应商最大供货量”,就把规则写进提示(比如“补货量不能超过供应商的最大供货量500瓶”);
  3. 使用“否定提示”:如果大模型经常输出“不相关的因素”(比如“季节”对矿泉水销量的影响),就加上“请不要考虑季节因素,因为该门店位于恒温写字楼,季节对销量影响极小”。

五、进阶探讨:避坑指南与最佳实践

5.1 常见陷阱与避坑指南

大模型在库存管理中的“坑”很多,以下是3个最常见的:

5.1.1 陷阱1:大模型的“幻觉”(生成虚假信息)

问题:大模型可能生成“不存在的供应商”“错误的历史数据”(比如“供应商C的Lead Time是1天”,但实际是3天)。
避坑方法:用RAG(检索增强生成)——把企业的私有数据(供应商信息、历史销量)存入向量数据库,大模型生成建议前先“检索”这些数据,确保输出的信息是真实的。

5.1.2 陷阱2:数据隐私问题

问题:库存数据是企业的核心机密(比如“某款商品的利润率”),如果用闭源模型,需要把数据传给第三方,有泄露风险。
避坑方法

  • 开源模型(如Llama 3)私有部署,数据不出企业;
  • 隐私计算(如联邦学习):在不共享原始数据的情况下,让大模型学习多企业的库存规律。
5.1.3 陷阱3:性能瓶颈(推理速度慢)

问题:大模型的推理速度很慢(比如生成一个补货建议需要10秒),无法满足“实时决策”的需求。
避坑方法

  • 模型蒸馏:把大模型的知识“浓缩”到小模型(比如TinyLLaMA),推理速度提升10倍;
  • 缓存:对“重复的查询”(比如“某款商品的周销量预测”)缓存结果,直接返回;
  • 批量处理:把多个小查询(比如“10家门店的补货建议”)合并成一个大查询,减少推理次数。

5.2 最佳实践:让大模型与传统算法“协同工作”

大模型不是“取代”传统算法,而是“增强”——以下是2个最佳实践:

5.2.1 实践1:用大模型做“特征工程”

传统特征工程需要人工提取“促销活动”“天气”等特征,耗时耗力。大模型可以自动从非结构化数据中提取特征(比如从社交媒体评论中提取“消费者更爱低糖饮料”的趋势),然后把这些特征传给传统算法(如XGBoost)做定量计算。

5.2.2 实践2:用传统算法做“校准”

大模型的输出可能“偏主观”(比如“预计销量800瓶”),传统算法可以用“历史误差”做校准(比如“大模型过去的预测平均偏高10%,所以实际销量预计720瓶”)。

5.3 成本考量:如何降低大模型的使用成本?

大模型的成本主要来自推理费用(按token收费),以下是3个降本技巧:

  1. 缩短提示长度:去除不必要的内容(比如“你是拥有10年经验的专家”可以简化为“你是库存专家”);
  2. 使用“ quantization(量化)”:把大模型的参数从16位浮点数变成8位,减少计算量,降低费用;
  3. 选择“按需推理”:只在“需要复杂推理”的场景用大模型(比如异常处理),简单场景用传统算法(比如日常补货)。

六、结论:从“实验”到“落地”的关键

6.1 核心要点回顾

  1. 架构设计:大模型驱动的库存优化系统需要“感知层→数据基础层→大模型引擎层→决策层→交互层”5层协同;
  2. 提示工程:好的提示需要包含“角色设定、输入数据、输出要求、格式要求”,并用“Chain-of-Thought”“Few-Shot Learning”引导大模型;
  3. 避坑指南:用RAG解决幻觉,用开源模型解决隐私问题,用模型蒸馏解决性能问题;
  4. 最佳实践:大模型与传统算法协同,用大模型做特征工程,用传统算法做校准。

6.2 未来展望:大模型的“进化方向”

未来,大模型在库存管理中的应用会更“智能”:

  • 多模态能力:比如分析“产品图片”(比如新包装的饮料)预测销量;
  • 实时推理:处理“实时销售数据”(比如某分钟的销量突然暴涨),快速调整补货策略;
  • 自主学习:通过“用户反馈”(比如“这次补货量太多了”)自动优化提示和模型。

6.3 行动号召:动手试试!

现在,你已经掌握了大模型库存优化的架构和提示工程技巧——请立刻动手实践

  1. 选一个小场景(比如“你家附近便利店的矿泉水补货”);
  2. 收集数据(历史销量、天气、促销活动);
  3. 设计一个提示(参考本文的示例);
  4. 用GPT-4或Claude 3生成建议,看看效果如何。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讨论!

延伸学习资源

  • 大模型架构设计:《Building LLM-Powered Applications》(O’Reilly);
  • 提示工程:OpenAI官方文档《Prompt Engineering Guide》;
  • 库存管理:《Inventory Management: Principles, Concepts, and Techniques》(Douglas M. Lambert)。

最后的话
大模型不是“魔法”,而是“工具”——只有结合业务场景工程实践,才能让它真正解决库存管理的“万亿级痛点”。
愿你成为“能落地的AI应用架构师”,让大模型从“实验室”走进“便利店”!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