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是如何回答问题--涌现智能的
大模型回答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序列到序列概率预测,包含四个阶段:1)输入处理,通过分词、嵌入和位置编码将问题转化为数学向量;2)核心处理,基于Transformer架构通过多层自注意力机制理解问题;3)逐步生成回答,通过自回归方式预测每个词元;4)知识来源于海量数据预训练和微调。整个过程本质上是基于统计规律的模式匹配,而非真正的思考或理解。
从专业角度(计算语言学和深度学习)来看,大模型(LLM)回答问题的过程并非“思考”,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序列到序列 (Sequence-to-Sequence)”的概率预测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拆解为四个主要阶段:
阶段一:理解输入 (Input Processing & Encoding)
首先,模型必须“读懂”你的问题。
-
分词 (Tokenization):
- 模型不能直接理解汉字或单词。它会先把你的问题(例如:“大模型是怎么回答问题的?”)切分成它能理解的最小单元,称为“词元”(Token)。
- 这个结果可能看起来像:
["大模型", "是", "怎么", "回答", "问题", "的", "?"]
-
嵌入 (Embedding):
- 每个“词元”都会被映射到一个高维向量(Embedding Vector)中。这就像一个巨大的“数学字典”,每个词元都有一个由几百上千个数字组成的坐标。
- 这个坐标在“语义空间”中代表了该词元的含义。例如,“回答”和“答复”的向量坐标会非常接近。
- 关键点: 这个过程将离散的文本转换为了连续的数学向量,这是机器进行计算的基础。
-
位置编码 (Positional Encoding):
- 为了让模型知道词元的顺序(“我爱你”和“你爱我”是不同的),系统会给每个词元的向量“注入”一个关于它位置的信息。
阶段二:核心处理 (The “Thinking” Process - Transformer)
这是最核心的部分,几乎所有现代大模型(如 Gemini, GPT-4)都基于 Transformer 架构。这个架构的核心是自注意力机制 (Self-Attention)。
核心比喻:
你可以把 Transformer 想象成一个“超级情报分析室”。输入你问题的所有词元(“大模型”、“怎么”、“回答”、“问题”)都进入了这个分析室。
-
上下文关联(自注意力):
- 分析室里的每个词元,都会环顾四周,看看其他所有词元。
- 它会计算一个“注意力分数”:“为了理解我自己的含义,我应该给其他词元分配多少‘关注度’?”
- 例如,当模型处理“回答”这个词元时,它会给“问题”和“大模型”分配非常高的注意力分数,因为它知道“回答”这个动作是和“问题”以及“大模型”紧密相关的。
- 这个过程会并行发生很多次(多头注意力 Multi-Head Attention),从不同角度(比如语法角度、语义角度)去分析这种关联。
-
信息“萃取”(前馈网络):
- 在获得了所有上下文的“关注”后,每个词元都“吸收”了它所需要的信息,形成了一个新的、富含上下文的向量。
- 这个新向量会被送入一个前馈神经网络(Feed-Forward Network)进行“加工”和“提炼”,以便进行下一轮的分析。
-
深度堆叠 (Stacking Layers):
- 这个“分析室”不是只有一层。一个大模型(如 Gemini 1.5 Pro)有几十层这样的结构。
- 第一层可能只理解了词与词的简单关系,第二层理解短语,第十层理解句子逻辑,更深的层则开始“理解”整个问题的意图、情感和隐含的知识。
- 经过几十层的“深度思考”(即反复的上下文关联和信息萃取),模型最终对你的整个输入形成了一个非常深刻的、数学化的理解。
阶段三:生成回答 (Output Generation / Decoding)
这是模型“开口说话”的阶段。它不是一次性生成所有答案,而是一个词元一个词元地“蹦”出来(这被称为自回归 Autoregressive)。
-
预测第一个词元:
- 模型根据它对你问题的理解(阶段二的最终输出),去预测最有可能作为回答的第一个词元是什么。
- 它会在它庞大的词汇表(比如5万个词元)上生成一个概率分布。例如:
{"这": 30%, "一个": 20%, "模型": 15%, ...}
-
采样 (Sampling):
- 模型会从这个概率分布中“抽取”一个词元。它通常不会总是选择概率最高的(否则回答会很机械),而是会引入一点随机性(例如 Top-P / Nucleus Sampling),这就是为什么你两次问同一个问题,答案可能略有不同的原因。
- 假设它抽中了
"这"。
-
循环(自回归):
- 现在,模型会把刚生成的
"这"作为新的输入,和它对你原始问题的理解一起,再次送入 Transformer 结构(阶段二)。 - 它现在要回答的问题变成了:“已知用户问了…,且我已经回答了‘这’,那么下一个最有可能的词元是什么?”
- 它再次生成一个概率分布,这次可能是:
{"是": 40%, "个": 30%, ...} - 模型抽中了
"是"。
- 现在,模型会把刚生成的
-
重复直到结束:
- 这个过程(预测 -> 采样 -> 喂回给自己)不断重复:
Input: "问题..."->Output: "这"Input: "问题..." + "这"->Output: "是"Input: "问题..." + "这" + "是"->Output: "一个"Input: "问题..." + "这" + "是" + "一个"->Output: "复杂"- …
- 直到模型预测出一个特殊的**[EOS](End of Sequence,序列结束)**词元,或者达到了最大长度限制,回答才会停止。
- 这个过程(预测 -> 采样 -> 喂回给自己)不断重复:
阶段四:知识的来源 (Training)
你可能会问,模型在阶段三预测概率时,它的“知识”从何而来?
- 预训练 (Pre-training): 模型在海量(几万亿个词元)的互联网文本、书籍、代码上进行了训练。它的任务非常简单:“给你一句话的前半部分,预测下一个词是什么。”
- 通过这个简单任务,它被迫学会了语法、逻辑、事实、常识,甚至某种程度的“推理能力”。
- 指令微调 (Fine-Tuning): 预训练的模型像个“博学的野人”,什么都知道,但不会“好好说话”。
- 工程师会用大量“问题-优质回答”的范例对它进行“调教”,让它学会如何扮演一个“有用的助手”。
- 对齐 (RLHF/Alignment): 最后,通过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RLHF)等技术,让模型学会什么回答是“好的”(有帮助、诚实、无害),什么回答是“坏的”,从而使其回答更符合人类的价值观。
总结
大模型回答问题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基于其海量训练数据“压缩”成的统计规律,来计算下一个词元概率的数学游戏。它不是在“思考”或“理解”,而是在进行一场极其复杂的“模式匹配”和“序列预测”。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