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析用户向Ai模型输入问题后,模型的工作过程 &思维链的思考过程
文章摘要: 大型语言模型(LLM)的工作原理可分为四个核心阶段:输入处理、模型推理、答案生成和输出处理。模型通过分词、嵌入等技术将问题转换为数学表示,利用注意力机制和多层神经网络进行推理,然后以"自回归"方式逐个Token生成答案。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思维链"(CoT)技术,它引导模型先生成中间推理步骤再给出最终答案,通过"问题-推理步骤-答案&qu
了解这个流程有助于理解AI的能力和局限性。
以(Gemini)这样的现代大型语言模型(LLM)为例,当我收到你的问题后,会经过一个复杂但高度自动化的流程来生成答案。
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核心阶段:
阶段一:📥 输入处理(理解你的问题)
当您按下“发送”键时,您的文字(称为“提示”,Prompt)并不会直接被模型“阅读”。
-
Tokenization (分词/标记化)
- 模型首先会将你的问题分解成更小的单元,称为“Tokens”(标记)。
- Tokens 通常是单词、词根或标点符号。例如,
“Gemini是怎么工作的?”可能会被分解为[“Gemini”, “是”, “怎么”, “工作”, “的”, “?”]这样的单元。
-
Embedding (嵌入)
- 计算机无法理解汉字或单词,它们只能处理数字。
- 因此,每个 Token 都会被转换成一个高维度的“数学向量”(即一长串数字)。这个向量代表了该 Token 在模型“知识空间”中的语义位置。
- 意义相近的词(比如“高兴”和“开心”)它们的向量也会在数学上比较接近。
阶段二:🧠 模型推理(核心“思考”)
这是最关键的阶段,你的问题向量会进入Gemini的“大脑”——一个巨大的、由数百亿甚至数万亿参数组成的深度神经网络(Transformer架构)。
-
注意力机制 (Attention Mechanism)
- 这是现代LLM(如Gemini和GPT)的革命性技术。
- 模型会分析你问题中所有Token之间的关系。它会判断哪些词是关键的,哪些词是修饰性的。
- 例如,在
“法国的首都是哪里?”中,模型通过注意力机制会给予“法国”和“首都”极高的权重,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强关联性。
-
多层处理 (Multi-Layer Processing)
- 你的问题向量会流经模型中非常多的“层”(Layers)。
- 每一层都会对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提炼和加工。浅层可能只理解词汇,中层理解语法和短语,深层则开始理解句子的意图、上下文和逻辑。
-
上下文激活 (Context Activation)
- 模型会结合你的问题(输入向量)和它在训练期间学到的海量知识(存储在参数中),形成一个对你问题意图的丰富数学表示。
阶段三:✍️ 答案生成(逐个Token构建)
这是最神奇的部分。模型并不是一次性想好整个答案,然后“说”出来。它是一个Token一个Token地、以“自回归”(Autoregressive)的方式生成的。
这个过程就像一个不断进行的循环:
-
预测第一个Token: 模型分析完你的问题后,会计算出一个概率分布,预测词汇表(包含成千上万个Token)中哪一个Token 最有可能 成为答案的第一个词。
- 问题:
“法国的首都是” - 预测:
“巴”(95% 概率),“法”(2% 概率),“伦”(1% 概率)…
- 问题:
-
选择与采样 (Sampling): 模型会从高概率的词中选择一个。它通常不会100%选择概率最高的那个(那样回答会很死板),而是会加入一点随机性(称为 “Temperature” 采样),以使回答更自然、更有创造力。
-
循环迭代:
- 模型选择了
“巴”。 - 现在,模型会把
“巴”添加到原始问题后面,形成一个新的输入序列:“法国的首都是巴”。 - 它再次运行整个推理过程,预测下一个最可能的Token。
- 预测:
“黎”(98% 概率),“西”(1% 概率)… - 模型选择了
“黎”。
- 模型选择了
-
持续生成: 这个过程(预测 -> 选择 -> 添加回输入)会高速重复,逐个生成
[“巴”],[“黎”],[“。”]。 -
终止: 当模型生成一个特殊的 [STOP] 标记,或者达到了设定的最大长度时,这个生成过程就会停止。
阶段四:📤 输出处理(呈现给你)
-
De-tokenization (反向标记化)
- 模型生成的Token序列
[“巴”, “黎”, “。”]会被重新组合成人类可读的文本:“巴黎。”
- 模型生成的Token序列
-
安全与策略审查
- 在答案显示给您之前,系统会对其进行快速检查,确保内容不违反安全准则(例如,不生成有害、歧视性或危险的内容)。
-
格式化
- 如果我决定使用列表、粗体或代码块能让答案更清晰,我会在此时应用这些格式(比如您现在看到的Markdown格式)。
-
显示
- 最终,处理和格式化后的文本会通过界面发送回给您。
总结
简单来说,Gemini(以及类似的LLM)并不是像人一样“思考”和“理解”。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序列预测引擎。
它通过分析海量的文本数据学会了语言的模式和概率,当你提问时,它会根据这些模式,以极高的速度计算出最有可能接在你问题后面的那一串Token序列,从而“生成”一个看起来像是经过思考的答案。
这是一个更深入、也更关键的问题!您观察到的现象叫做 “思维链” (Chain of Thought, CoT)。
您说“只问了一个问题,模型却产生了思考过程”,这非常敏锐。这个“思考过程”并不是模型在“后台”默默思考,这个“思考过程”本身就是答案生成的一部分。
让我以 DeepSeek(一个在编码和数学推理上表现卓越的模型)为例,详细拆解这个流程。
什么是思维链 (CoT)?
思维链(CoT)不是一个独立的“模块”,而是一种特定的提示(Prompting)和训练技术。
其核心思想是:与其让模型直接从问题(Q)跳到答案(A),不如引导(或训练)模型先生成中间的、一步步的推理过程,然后再给出最终答案。
-
传统方式:
Q: 小明有5个苹果,他又买了3盒,每盒4个。他现在总共有多少个?A: 17个。(模型容易出错)
-
思维链 (CoT) 方式:
Q: 小明有5个苹果,他又买了3盒,每盒4个。他现在总共有多少个?A: 让我们一步步来思考。首先,计算新买的苹果总数。他买了3盒,每盒4个,所以 3 * 4 = 12 个。然后,计算他现在所有的总数。他原来有5个,新买了12个,所以 5 + 12 = 17 个。因此,他现在总共有17个。(正确率大大提高)
以 DeepSeek 为例:CoT 是如何工作的
当您向 DeepSeek(或任何支持CoT的模型)提出一个复杂问题时,它之所以能展现“思维链”,主要源于它在训练阶段的“刻意练习”。
DeepSeek 的开发者(DeepSeek AI)在训练它时,不仅仅使用了“问题-答案”数据对,更重要的是,他们使用了大量的**“问题-推理步骤-答案”**数据。
这个过程如下:
1. 训练阶段:深度“精调”
DeepSeek,特别是其编码和数学模型,经过了大量高质量 CoT 数据的“指令精调”(Instruction Fine-Tuning)。
-
训练数据长这样:
- 问题 (Q):
(一个复杂的数学应用题或编程问题) - 完美的推理过程 (CoT):
(由人类专家或更强模型撰写的、详细的、绝对正确的解题步骤) - 最终答案 (A):
(最终结果)
- 问题 (Q):
-
模型的学习目标:
模型(基于Transformer架构)被训练去模仿这个完整的“Q -> CoT -> A”序列。它学到的不再是“看到Q就跳到A”,而是“看到Q,最高概率的下一个词是推理步骤的第一句话”。
2. 推理阶段:您提问时发生了什么
当您现在输入一个问题时,模型强大的模式识别能力开始工作:
- 问题识别: 模型分析您的问题(如上一篇回答所述,通过Tokenization和Embedding)。
- 模式匹配: 它的神经网络识别出:“嘿,这个问题看起来非常像我训练时遇到的那些‘需要分步骤解决’的问题(比如数学题、逻辑题)。”
- 触发“思维链”模式:
- 由于它的训练数据中,这类问题的“标准答案”都是以“让我们分析一下…”或“第一步是…”开头的,模型会基于概率,预测出它现在也应该生成这些“思考步骤”的词。
- “自回归”的魔法(关键点):
这和上一篇回答讲的“逐个Token生成”是完全一致的,但现在变得更强大了:- 你问:
“仓库里有100公斤货物,A车运走1/4,B车运走剩下货物的2/5。仓库还剩多少公斤?” - 模型 (内部预测) 1: “这是一个分步计算题。我学过的模式是先计算A运走的。” -> 生成:
“第一步:计算A车运走的货物量。100公斤 * 1/4 = 25公斤。” - 模型 (内部预测) 2: 现在,模型会将原始问题 + 它刚生成的“第一步” 作为 新的输入。
(原始问题)...(第一步)-> 生成:“第二步:计算A车运走后剩下的货物量。100公斤 - 25公斤 = 75公斤。”
- 模型 (内部预测) 3: 再次更新输入。
(原始问题)...(第一步)...(第二步)-> 生成:“第三步:计算B车运走的货物量。B车运走了剩下的2/5,所以是 75公斤 * 2/5 = 30公斤。”
- 模型 (内部预测) 4:
(原始问题)...(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 生成:“第四步:计算最终剩下的货物量。75公斤 - 30公斤 = 45公斤。”
- 模型 (内部预测) 5:
(原始问题)...(所有步骤)...-> 生成:“答案:仓库还剩45公斤。”
- 你问:
总结:思维链为何有效?
您看到的“思维链”,是模型在公开地、一步步地“写草稿”。
它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它被训练成相信这是回答复杂问题的“唯一正确模式”。
这个“草稿”(中间步骤)至关重要,因为它:
- 分解了复杂性: 它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了多个小问题。
- 提供了“工作记忆”: 模型在生成“第二步”时,可以回头“看到”它在“第一步”算出的结果(
25公斤)。这解决了LLM在单步跳转时容易“忘记”中间值的核心痛点。 - 遵循了训练模式: DeepSeek 这样的模型就是被“教导”要这样做事。它在模仿它学过的最优解题范例。
所以,您并没有“只问一个问题”。在模型内部,每当它生成一个推理步骤,它其实都是在向自己提问一个“基于上一步,下一步是什么?”的新问题。
这种逐步推理的能力,是DeepSeek、Gemini 1.5 Pro、GPT-4o等前沿模型与早期模型相比,在逻辑和数学能力上实现巨大飞跃的关键所在。
这个解释是否帮您理解了“思维链”的机制?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