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代码示例

1. Ollama 示例

2. HuggingFace Transformers 示例

3. vLLM 示例

区别对比:四个维度

在项目背景下(“多模型协作 +本地权重 +前后端 +状态管理”)的建议


本文将通过 代码示例 + 核心区别比对 的方式,清晰地比较这三类部署框架:

  • Ollama(本地 LLM 专用)

  • vLLM(高吞吐/模型服务专用)

  • HuggingFace Transformers(通用模型推理 + 开发原型)


代码示例

下面每一个框架给出一个简化版部署/使用示例(仅演示关键点,实际项目中你还要加入资源管理、并发、监控等)。

1. Ollama 示例

假设你在本地用 Ollama 下载权重并提供简单 REST 接口。

# 先在命令行中:
ollama pull llama3.1   # 下载模型 :contentReference[oaicite:3]{index=3}

然后在 Python 中调用:

from ollama import chat
from ollama import ChatResponse

response: ChatResponse = chat(model='gemma3', messages=[
  {
    'role': 'user',
    'content': 'Why is the sky blue?',
  },
])
print(response['message']['content'])
# or access fields directly from the response object
print(response.message.content)

关键点:你本地就运行模型,不依赖远程 API。 (Medium)

2. HuggingFace Transformers 示例

假设你用 HuggingFace 下载一个模型权重,并用 Transformers 原生接口做推理。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AutoModelForCausalLM, AutoTokenizer
import torch

tokenizer = AutoTokenizer.from_pretrained("meta-llama/Llama-2-7b")  # 举例
model = AutoModelForCausalLM.from_pretrained("meta-llama/Llama-2-7b", torch_dtype=torch.float16)
model.eval()

prompt = "What are the risks of IoT in healthcare?"
inputs = tokenizer(prompt, return_tensors="pt").to("cuda")
outputs = model.generate(**inputs, max_new_tokens=50)
print(tokenizer.decode(outputs[0], skip_special_tokens=True))

关键点:你用权重在本地推理;但你也可以把它封装为服务。很多原型/开发中使用这种方式。

3. vLLM 示例

假设你用 vLLM 将 HuggingFace 模型部署为高吞吐服务。

# 安装并使用 vLLM 的基本推理(offline/batched) :contentReference[oaicite:6]{index=6}
from vllm import LLM, SamplingParams

llm_engine = LLM(model="meta-llama/Llama-2-7b")
sampling = SamplingParams(max_tokens=100, temperature=0.7)
output = llm_engine.generate(["What is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steel recycling?"], sampling_params=sampling)
print(output[0].text)

或者部署服务模式(OpenAI 兼容) (docs.vllm.ai)

vllm serve --model meta-llama/Llama-2-7b --port 8000

然后客户端用 HTTP 调用。
关键点:vLLM 专注于 服务化/高吞吐/资源优化。 (GitHub)


区别对比:四个维度

下面从四个关键维度来对比这三者。

维度 Ollama HuggingFace Transformers vLLM
部署简易性/启动速度 非常快:拉模型、run 命令即可,本地运行。 (Medium) 较快但你需要自行写推理代码、管理资源、可能调优。 中等:启动服务需额外配置(资源、批处理设置、可能并发优化) (ploomber.io)
适用场景/用途 本地、隐私敏感、资源可控、原型或小规模部署。 原型开发、研究、小规模服务、模型探索。 生产级服务、高吞吐、模型服务化、多请求并发、资源调度优化。
资源优化/性能 资源管理较基础,适合模型规模中等/硬件限制场景。运行速度、吞吐不如专门优化系统。 灵活但需要自己优化,性能依赖你配置。 性能优化强:支持并发、批处理、低延迟、专为部署场景设计。 (Medium)
开发灵活性/可定制性 高:你有本地控制、可改模型、可私有化。 很高:框架非常灵活,你可以微调、改架构、做实验。 高但更偏服务层:你关注部署、服务接口、并发,而非模型研究细节。路由/流程少。

在项目背景下(“多模型协作 +本地权重 +前后端 +状态管理”)的建议

根据目前作业的方向(你是 AI agent应用部署工程师,想要用本地模型权重 +调度 +状态管理):

  • 如果你主要目标是“快速起步 +本地模型权重 +相对可控环境”,那么 Ollama 是一个非常好的入口。你可以先用 Ollama 部署一个或两个模型本地,然后用你的调度框架(比如 LangGraph)去调用。

  • 如果你需要“多个模型 + 状态管理 + 调度路由 +并发请求”,而且未来可能增长型号/流量,那建议中期切换或直接使用 vLLM 作为模型服务层。你的调度层(LangGraph)可以调用 vLLM 提供的服务接口。

  • HuggingFace Transformers 适用于“模型研发/探索/微调”阶段:当你想测试不同模型权重、比对性能、或者做原型实验时用它。部署到生产或真实协作流程时,再迁移到 Ollama/vLLM。

  • 在资源限制(如显存、GPU)或数据隐私要求高的环境下,Ollama 本地部署优于使用远程 API。

  • 最终架构推荐:调度层(LangGraph) → 模型服务层(初期:Ollama 本地模型/中期:vLLM服务)→ 状态存储(PostgreSQL)+ 前后端接口。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