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没有问题!从代码角度用一个小模型来解释 ZeRO 的切分和组合过程,是理解其工作原理的最佳方式。

我们将以一个非常简单的模型、2 个 GPU(world_size=2)和 ZeRO-2 为例,来详细追踪优化器状态梯度的形状变化。


1. 我们的示例模型和设置

假设我们有以下简单的模型,它只有一个线性层,总共有 6 个参数。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distributed as dist

# 假设已初始化分布式环境,world_size=2
# rank 0 在 GPU 0, rank 1 在 GPU 1

# 模型定义
class SimpleModel(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__init__()
        # 模型有 6 个参数: 2x2 的权重 + 2 的偏置
        self.linear = nn.Linear(2, 2, bias=True)

    def forward(self, x):
        return self.linear(x)

# 实例化模型
model = SimpleModel()
# model.parameters() 会产生两个张量:
# - weight: 形状为 (2, 2)
# - bias:   形状为 (2,)

设置:

  • 模型参数总数: 2*2 + 2 = 6
  • 优化器: Adam (需要存储 momentum 和 variance)
  • 数据并行度 (DP World Size): N = 2
  • ZeRO 阶段: ZeRO-2

在开始之前,我们想象有一个虚拟的、完整的梯度和优化器状态张量,它们与模型参数一一对应。

  • 虚拟完整梯度: 形状为 (6,) 的一维张量。
  • 虚拟完整优化器状态:
    • Momentum: 形状为 (6,) 的一维张量。
    • Variance: 形状为 (6,) 的一维张量。

2. 训练开始前的准备:状态切分 (Partitioning)

这是 ZeRO 的第一步,在优化器初始化时完成。DeepSpeed 会将优化器状态和后续的梯度进行切分。

  • 切分逻辑: 将虚拟的、扁平化的 (6,) 张量平均切成 2 份。
    • GPU 0 (rank 0): 负责参数索引 0, 1, 2
    • GPU 1 (rank 1): 负责参数索引 3, 4, 5

在每个 GPU 上的实际存储情况:

  • GPU 0 (rank 0):

    • 模型: model (完整副本,6个参数)
    • 优化器状态:
      • Momentum (分片): torch.zeros(3)
      • Variance (分片): torch.zeros(3)
    • 梯度: (此时为空)
  • GPU 1 (rank 1):

    • 模型: model (完整副本,6个参数)
    • 优化器状态:
      • Momentum (分片): torch.zeros(3)
      • Variance (分片): torch.zeros(3)
    • 梯度: (此时为空)

注意: 此时,两个 GPU 都拥有完整的模型,但只拥有一半的优化器状态。

3. 前向和后向传播:计算本地梯度

每个 GPU 接收自己的一小批数据,然后执行标准的前向和后向传播。

# 伪代码
# GPU 0
input_0 = torch.randn(4, 2)
output_0 = model(input_0)
loss_0 = compute_loss(output_0)
loss_0.backward() # 计算梯度

# GPU 1
input_1 = torch.randn(4, 2)
output_1 = model(input_1)
loss_1 = compute_loss(output_1)
loss_1.backward() # 计算梯度

backward() 之后,每个 GPU 的情况:

  • GPU 0 (rank 0):

    • model.linear.weight.grad: 形状为 (2, 2) 的梯度张量,我们称之为 G0_w
    • model.linear.bias.grad: 形状为 (2,) 的梯度张量,我们称之为 G0_b
    • 总梯度: 逻辑上是一个包含 6 个元素的完整梯度 G0
  • GPU 1 (rank 1):

    • model.linear.weight.grad: 形状为 (2, 2) 的梯度张量,我们称之为 G1_w
    • model.linear.bias.grad: 形状为 (2,) 的梯度张量,我们称之为 G1_b
    • 总梯度: 逻辑上是一个包含 6 个元素的完整梯度 G1

此时,G0G1 是不同的,因为它们是基于不同的数据批次计算的。

4. 梯度同步和切分:Reduce-Scatter 的魔力

这是 ZeRO-2 和 ZeRO-1 最核心的区别点

标准的数据并行会用 All-Reduce,计算 G_avg = (G0 + G1) / 2,然后两个 GPU 都存储 G_avg

ZeRO-2 使用 Reduce-Scatter,这个操作可以分解为两步:

  1. Reduce (求和): 在后台,两个 GPU 的梯度被相加,得到一个临时的、完整的、求和后的梯度 G_sum = G0 + G1。这个 G_sum 存在于通信缓冲区中,用户通常不可见。

  2. Scatter (散发): G_sum 立即被切分,并分发给对应的 GPU。

    • G_sum 的前 3 个元素(对应参数索引 0, 1, 2)被发送给 GPU 0
    • G_sum 的后 3 个元素(对应参数索引 3, 4, 5)被发送给 GPU 1

Reduce-Scatter 之后,每个 GPU 的情况:

  • GPU 0 (rank 0):

    • 模型: 完整副本 (6个参数)
    • 优化器状态 (分片): Momentum/Variance,形状 (3,)
    • 梯度 (分片): grad_partition_0,形状为 (3,)。这个张量包含了全局平均后的前 3 个参数的梯度。
  • GPU 1 (rank 1):

    • 模型: 完整副本 (6个参数)
    • 优化器状态 (分片): Momentum/Variance,形状 (3,)
    • 梯度 (分片): grad_partition_1,形状为 (3,)。这个张量包含了全局平均后的后 3 个参数的梯度。

关键变化: 现在,每个 GPU 只保留了梯度的一半model.linear.weight.grad 这样的属性可能已经被释放或者变为 None,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扁平化的梯度分片。

5. 参数更新:本地化操作

现在,每个 GPU 都有了更新自己所负责的那部分参数所需的一切:

  • 参数的旧值(来自完整的模型副本)。
  • 参数的梯度(来自梯度分片)。
  • 参数的优化器状态(来自优化器状态分片)。

更新过程完全是本地的,不需要通信。

# 伪代码 (DeepSpeed 内部执行)

# 在 GPU 0 上
# 使用 grad_partition_0 (shape 3) 和 opt_state_partition_0 (shape 3)
# 更新模型参数的前 3 个
optimizer.step() # 内部逻辑

# 在 GPU 1 上
# 使用 grad_partition_1 (shape 3) 和 opt_state_partition_1 (shape 3)
# 更新模型参数的后 3 个
optimizer.step() # 内部逻辑

更新之后,每个 GPU 的情况:

  • GPU 0 (rank 0):

    • 模型的前 3 个参数被更新了。
    • 模型的后 3 个参数还是旧的
  • GPU 1 (rank 1):

    • 模型的前 3 个参数还是旧的
    • 模型的后 3 个参数被更新了。

此时,两个 GPU 上的模型参数变得不一致了。

6. 参数同步:All-Gather 重建完整模型

为了准备下一次的前向传播(需要完整的模型),必须将所有 GPU 上的参数分片重新组合起来。

  • All-Gather 操作:
    • GPU 0 将它更新后的前 3 个参数广播给 GPU 1。
    • GPU 1 将它更新后的后 3 个参数广播给 GPU 0。
    • 每个 GPU 接收到对方的参数分片,并用它来更新自己模型副本中对应的部分。

All-Gather 之后,每个 GPU 的情况:

  • GPU 0 (rank 0):

    • 模型: 完整的、最新的模型副本 (6个参数)。
    • 优化器状态 (分片): 更新后的 Momentum/Variance,形状 (3,)
    • 梯度 (分片): (已被消耗,可以被释放)。
  • GPU 1 (rank 1):

    • 模型: 完整的、最新的模型副本 (6个参数)。
    • 优化器状态 (分片): 更新后的 Momentum/Variance,形状 (3,)
    • 梯度 (分片): (已被消耗,可以被释放)。

现在,系统回到了一个准备好进行下一次前向传播的状态。整个循环再次开始。


总结:数据流和形状变化

阶段 GPU 0 (rank 0) 状态 GPU 1 (rank 1) 状态 通信操作
1. 初始化 Model(6), OptState(3) Model(6), OptState(3)
2. backward() Grad(6) (本地) Grad(6) (本地)
3. Reduce-Scatter Grad(3) (全局同步分片) Grad(3) (全局同步分片) Reduce-Scatter
4. optimizer.step() Model(前3新, 后3旧) Model(前3旧, 后3新)
5. All-Gather Model(6) (完整最新) Model(6) (完整最新) All-Gather

这个过程巧妙地在**计算(需要完整模型)存储(可以分片)**之间切换,通过在关键步骤进行通信,实现了巨大的显存节省。ZeRO-1 和 ZeRO-2 的区别就在于第 3 步:ZeRO-1 使用 All-Reduce,每个 GPU 仍然保留完整的梯度,而 ZeRO-2 使用 Reduce-Scatter,在同步后立即丢弃了不需要的梯度部分,从而更省显存。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它触及了 PyTorch 自动求导机制和 DeepSpeed 如何“拦截”并修改这一行为的底层细节。

您说得对,在标准的 PyTorch 工作流中,loss.backward() 会为模型中所有 requires_grad=True 的参数计算梯度,并将它们存储在每个参数的 .grad 属性中。

所以,在 loss.backward() 刚刚执行完毕,而 DeepSpeed/ZeRO 还没来得及介入的那个瞬间,您是对的:

backward() 之后,每个 GPU 的模型副本中,每个参数(如 model.linear.weightmodel.linear.bias)都会有一个 .grad 属性,这个属性存储了基于当前 GPU 上的数据批次计算出的、形状与参数本身完全相同的梯度张量。

因此,在这个时间点,每个 GPU 上确实存在一份完整的、但仅基于本地数据计算出的梯度


DeepSpeed/ZeRO 的巧妙之处:梯度累积和覆盖

然而,DeepSpeed(ZeRO-2)并不会让这些完整的梯度“存活”太久。它通过 PyTorch DDP (DistributedDataParallel) 的钩子(hooks)机制,在 backward() 过程中和之后立即介入,执行以下操作:

  1. 梯度累积和通信的融合:

    • backward() 的过程中,当某个参数的梯度被计算出来后,DDP 的后台“钩子”就会被触发。
    • ZeRO-2 不会等待所有梯度都计算完毕再进行通信。相反,它会边计算边通信。它将计算好的梯度放入一个“桶(bucket)”中。当桶满了,它就会立即对这个桶中的梯度启动 Reduce-Scatter 操作
    • 这意味着,Reduce-Scatter 操作是与 backward() 的剩余计算部分**并行(overlap)**进行的。
  2. 梯度分片的存储:

    • Reduce-Scatter 操作完成后,每个 GPU 会收到它所负责的那一部分已经同步好(求和/平均过)的梯度
    • DeepSpeed 会将这个梯度分片存储在一个新的、扁平化的、连续的内存缓冲区中。这个缓冲区是 DeepSpeed 自己管理的,专门用来存放梯度分片。
  3. 释放原始梯度:

    • 一旦一个“桶”的梯度被用于 Reduce-Scatter 并且对应的分片被存储好,原始的、完整的 .grad 张量(例如 model.linear.weight.grad)所占用的内存就可以被释放了。
    • 这就是节省显存的关键!DeepSpeed 不会等到整个 backward() 结束还保留着所有完整的梯度。它用一种“用完即弃”的策略,在梯度完成其通信使命后,就只保留必要的分片。

一个更精确的流程描述

让我们把之前的流程图修正得更精确一些:

阶段 GPU 0 (rank 0) 状态 沟通/操作
1. backward() 开始 model 的参数开始计算梯度
2. backward() 过程中 临时的、完整的 .grad 张量被创建,并被放入一个桶中。 Reduce-Scatter 在后台启动,与 backward 的计算重叠。
3. backward() 结束时 原始的 .grad 张量可能已被释放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扁平化的、包含同步后梯度的分片,存储在 DeepSpeed 的缓冲区中。
Reduce-Scatter 完成。
4. optimizer.step() 使用梯度分片优化器状态分片来更新参数分片
5. All-Gather 所有参数分片被收集,重建完整的、最新的模型参数 All-Gather

它们存在哪里?—— 一个比喻

您可以把参数的 .grad 属性想象成一个**“临时收件箱”**。

  1. PyTorch 的自动求导引擎 像一个邮递员,它计算出一个梯度,就把它投递到对应参数的“收件箱” (.grad) 里。
  2. DeepSpeed/ZeRO 像一个高效的邮件分拣员,它站在收件箱旁边。
  3. 每当邮递员投递一份邮件(一个梯度),分拣员(ZeRO)就立刻把它拿出来,和其他 GPU 的同事(通过 Reduce-Scatter)确认这封邮件的最终版本,然后只保留自己负责的那一小部分信息,并把原始邮件(完整的 .grad 张量)扔进碎纸机(释放内存)。
  4. 最终,backward() 结束后,所有参数的“临时收件箱” (.grad) 都可能是空的,而每个分拣员(每个 GPU)手里只有一小叠记录了最终信息的卡片(梯度分片)。

总结

所以,您的观察非常敏锐:

  • 是的,在 backward() 过程中,完整的梯度确实被计算出来了。
  • 它们被临时存储在每个参数的 .grad 属性中。
  • 但是,ZeRO-2 的核心机制就是不让这些完整的梯度长时间占用显存。 它通过与 backward() 并行执行的 Reduce-Scatter 操作,迅速将这些完整的梯度转换成分布式的梯度分片,并释放掉原始梯度占用的内存。

因此,当我们从一个宏观的、步骤化的角度描述 ZeRO-2 时,我们通常会说“在 Reduce-Scatter 之后,每个 GPU 只持有梯度的分片”,这是一种简化的说法,描述的是 backward() 和梯度同步这个组合步骤完成后的最终状态。您的问题则深入到了这个组合步骤内部发生的瞬时状态,这对于理解其实现原理非常有帮助。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它触及了 PyTorch 自动求导机制和 DeepSpeed 如何“拦截”并修改这一行为的底层细节。

您说得对,在标准的 PyTorch 工作流中,loss.backward() 会为模型中所有 requires_grad=True 的参数计算梯度,并将它们存储在每个参数的 .grad 属性中。

所以,在 loss.backward() 刚刚执行完毕,而 DeepSpeed/ZeRO 还没来得及介入的那个瞬间,您是对的:

backward() 之后,每个 GPU 的模型副本中,每个参数(如 model.linear.weightmodel.linear.bias)都会有一个 .grad 属性,这个属性存储了基于当前 GPU 上的数据批次计算出的、形状与参数本身完全相同的梯度张量。

因此,在这个时间点,每个 GPU 上确实存在一份完整的、但仅基于本地数据计算出的梯度


DeepSpeed/ZeRO 的巧妙之处:梯度累积和覆盖

然而,DeepSpeed(ZeRO-2)并不会让这些完整的梯度“存活”太久。它通过 PyTorch DDP (DistributedDataParallel) 的钩子(hooks)机制,在 backward() 过程中和之后立即介入,执行以下操作:

  1. 梯度累积和通信的融合:

    • backward() 的过程中,当某个参数的梯度被计算出来后,DDP 的后台“钩子”就会被触发。
    • ZeRO-2 不会等待所有梯度都计算完毕再进行通信。相反,它会边计算边通信。它将计算好的梯度放入一个“桶(bucket)”中。当桶满了,它就会立即对这个桶中的梯度启动 Reduce-Scatter 操作
    • 这意味着,Reduce-Scatter 操作是与 backward() 的剩余计算部分**并行(overlap)**进行的。
  2. 梯度分片的存储:

    • Reduce-Scatter 操作完成后,每个 GPU 会收到它所负责的那一部分已经同步好(求和/平均过)的梯度
    • DeepSpeed 会将这个梯度分片存储在一个新的、扁平化的、连续的内存缓冲区中。这个缓冲区是 DeepSpeed 自己管理的,专门用来存放梯度分片。
  3. 释放原始梯度:

    • 一旦一个“桶”的梯度被用于 Reduce-Scatter 并且对应的分片被存储好,原始的、完整的 .grad 张量(例如 model.linear.weight.grad)所占用的内存就可以被释放了。
    • 这就是节省显存的关键!DeepSpeed 不会等到整个 backward() 结束还保留着所有完整的梯度。它用一种“用完即弃”的策略,在梯度完成其通信使命后,就只保留必要的分片。

一个更精确的流程描述

让我们把之前的流程图修正得更精确一些:

阶段 GPU 0 (rank 0) 状态 沟通/操作
1. backward() 开始 model 的参数开始计算梯度
2. backward() 过程中 临时的、完整的 .grad 张量被创建,并被放入一个桶中。 Reduce-Scatter 在后台启动,与 backward 的计算重叠。
3. backward() 结束时 原始的 .grad 张量可能已被释放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扁平化的、包含同步后梯度的分片,存储在 DeepSpeed 的缓冲区中。
Reduce-Scatter 完成。
4. optimizer.step() 使用梯度分片优化器状态分片来更新参数分片
5. All-Gather 所有参数分片被收集,重建完整的、最新的模型参数 All-Gather

它们存在哪里?—— 一个比喻

您可以把参数的 .grad 属性想象成一个**“临时收件箱”**。

  1. PyTorch 的自动求导引擎 像一个邮递员,它计算出一个梯度,就把它投递到对应参数的“收件箱” (.grad) 里。
  2. DeepSpeed/ZeRO 像一个高效的邮件分拣员,它站在收件箱旁边。
  3. 每当邮递员投递一份邮件(一个梯度),分拣员(ZeRO)就立刻把它拿出来,和其他 GPU 的同事(通过 Reduce-Scatter)确认这封邮件的最终版本,然后只保留自己负责的那一小部分信息,并把原始邮件(完整的 .grad 张量)扔进碎纸机(释放内存)。
  4. 最终,backward() 结束后,所有参数的“临时收件箱” (.grad) 都可能是空的,而每个分拣员(每个 GPU)手里只有一小叠记录了最终信息的卡片(梯度分片)。

总结

所以,您的观察非常敏锐:

  • 是的,在 backward() 过程中,完整的梯度确实被计算出来了。
  • 它们被临时存储在每个参数的 .grad 属性中。
  • 但是,ZeRO-2 的核心机制就是不让这些完整的梯度长时间占用显存。 它通过与 backward() 并行执行的 Reduce-Scatter 操作,迅速将这些完整的梯度转换成分布式的梯度分片,并释放掉原始梯度占用的内存。

因此,当我们从一个宏观的、步骤化的角度描述 ZeRO-2 时,我们通常会说“在 Reduce-Scatter 之后,每个 GPU 只持有梯度的分片”,这是一种简化的说法,描述的是 backward() 和梯度同步这个组合步骤完成后的最终状态。您的问题则深入到了这个组合步骤内部发生的瞬时状态,这对于理解其实现原理非常有帮助。

好的,完全可以!要从代码上描述“分桶(Bucketing)”机制,我们需要借助一些伪代码和对 PyTorch DDP (DistributedDataParallel) 内部工作原理的模拟。因为这个过程发生在 PyTorch 和 DeepSpeed 的底层,直接展示源码会非常复杂,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清晰的模拟来理解其核心逻辑。

这个“分桶”机制是 PyTorch DDP 的一个标准功能,ZeRO-2 正是利用并修改了 DDP 的这个功能来实现梯度分片的。


1. 基础设置:没有分桶的标准 backward()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最简单的 backward() 流程,它为我们提供一个比较的基准。

# 假设我们有一个模型
model = nn.Sequential(
    nn.Linear(10, 20), # layer1
    nn.ReLU(),
    nn.Linear(20, 5)   # layer2
)

loss = model(input_data).sum()
loss.backward()

# backward() 结束后,梯度是独立存在的:
# - model[0].weight.grad 存在
# - model[0].bias.grad 存在
# - model[2].weight.grad 存在
# - model[2].bias.grad 存在
# 它们在内存中可能是非连续的。

2. DDP 中的“分桶”机制 (Bucketing)

DDP 的目标是在 backward() 过程中,将梯度计算与通信(All-Reduce)重叠起来,以提高效率。分桶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核心思想
DDP 不会等待所有参数的梯度都计算完毕再一起通信。相反,它会按照模型参数反向传播的计算顺序,将梯度“收集”到预先分配好的桶(buckets)里。一旦一个桶满了,就立即对这个桶启动异步的 All-Reduce 操作。

让我们用伪代码来模拟这个过程。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distributed as dist

# 假设已初始化 DDP,模型被 DDP 包裹
# ddp_model = DDP(model)

class DDPBucketManager:
    def __init__(self, model, bucket_size_mb=25):
        self.params_with_grad = [p for p in model.parameters() if p.requires_grad]
        # 反向排序参数,因为 backward 是从后向前计算梯度的
        self.params_in_backward_order = list(reversed(self.params_with_grad))
        
        self.bucket_size_bytes = bucket_size_mb * 1024 * 1024
        self.buckets = []
        self.param_to_bucket_map = {}
        
        self._build_buckets()

    def _build_buckets(self):
        """
        根据参数的反向传播顺序和桶的大小,预先规划好桶的结构。
        """
        current_bucket = []
        current_bucket_size = 0
        
        print("--- Building Buckets (planning phase) ---")
        for param in self.params_in_backward_order:
            param_size = param.numel() * param.element_size()
            if current_bucket_size + param_size > self.bucket_size_bytes:
                # 当前桶满了,创建一个新桶
                if current_bucket:
                    self.buckets.append(current_bucket)
                    print(f"Created a bucket with {len(current_bucket)} parameters.")
                current_bucket = [param]
                current_bucket_size = param_size
            else:
                current_bucket.append(param)
                current_bucket_size += param_size
        
        # 添加最后一个桶
        if current_bucket:
            self.buckets.append(current_bucket)
            print(f"Created a bucket with {len(current_bucket)} parameters.")

        # 创建参数到桶的映射,方便查找
        for i, bucket in enumerate(self.buckets):
            for param in bucket:
                self.param_to_bucket_map[param] = i
        print("--- Buckets built ---\n")
                
    def register_hooks(self):
        """
        为每个参数注册一个 backward hook。
        这个 hook 会在参数的梯度计算完成后被 PyTorch 自动调用。
        """
        self.ready_buckets = [False] * len(self.buckets)
        
        for param in self.params_with_grad:
            # `p.register_hook(lambda grad: self.grad_ready_hook(p))`
            # 这是 hook 注册的精髓,这里我们用一个更易读的方式模拟
            # 当 param.grad 计算好后,下面的 hook 会被调用
            pass # 实际由 DDP 完成

    def grad_ready_hook(self, param):
        """
        当一个参数的梯度计算好后,这个钩子函数被触发。
        """
        bucket_index = self.param_to_bucket_map[param]
        bucket = self.buckets[bucket_index]
        
        # 检查这个桶里的所有参数梯度是否都已计算好
        is_bucket_ready = all(p.grad is not None for p in bucket)
        
        if is_bucket_ready and not self.ready_buckets[bucket_index]:
            self.ready_buckets[bucket_index] = True
            print(f"[Hook Triggered] Bucket {bucket_index} is now full and ready for communication!")
            self.trigger_communication(bucket)
            
    def trigger_communication(self, bucket):
        """
        对准备好的桶启动通信操作。
        """
        # 1. 将桶内所有离散的梯度拷贝到一个连续的内存块(扁平化)
        flat_grad_buffer = torch.cat([p.grad.flatten() for p in bucket])
        print(f"  - Flattened bucket into a buffer of shape {flat_grad_buffer.shape}")

        # 2. 启动异步通信
        #    对于标准 DDP,这里是 AllReduce
        #    对于 ZeRO-2,这里是 Reduce-Scatter
        
        # --- 标准 DDP ---
        # handle = dist.all_reduce(flat_grad_buffer, op=dist.ReduceOp.SUM, async_op=True)
        # print("  - Asynchronous all_reduce started.")
        # handle.wait() # 在实际应用中,这里不会立即等待
        # print("  - Communication finished.")
        # flat_grad_buffer /= dist.get_world_size() # 平均
        # self.unflatten_and_update(bucket, flat_grad_buffer)

        # --- ZeRO-2 模拟 ---
        world_size = dist.get_world_size()
        rank = dist.get_rank()
        
        # 每个 rank 准备一个接收分片的缓冲区
        partition_size = flat_grad_buffer.numel() // world_size
        grad_partition_buffer = torch.zeros(partition_size, dtype=flat_grad_buffer.dtype, device=flat_grad_buffer.device)
        
        handle = dist.reduce_scatter(grad_partition_buffer, list(flat_grad_buffer.chunk(world_size)), op=dist.ReduceOp.SUM, async_op=True)
        print(f"  - [ZeRO-2] Asynchronous reduce_scatter started.")
        handle.wait() # 模拟等待通信完成
        print(f"  - [ZeRO-2] Rank {rank} received its gradient partition of shape {grad_partition_buffer.shape}")
        
        # 在 ZeRO-2 中,此时原始的 p.grad 就可以被释放了,因为梯度信息已经保存在了 grad_partition_buffer 中
        for p in bucket:
            p.grad = None # 模拟释放内存
        print(f"  - Original gradients in the bucket are now freed.")

3. 将所有部分串联起来

现在,我们想象一下完整的训练流程是什么样的:

  1. 初始化:

    • 创建一个模型。
    • 创建一个 DDPBucketManager 实例,它会分析模型,并根据反向传播顺序和桶大小,预先规划好哪些参数属于哪个桶。
    • manager.register_hooks(): DDP 会在内部为每个参数注册一个 grad_ready_hook
  2. 执行 loss.backward():

    • PyTorch 开始从后向前计算梯度。
    • 假设 layer2 (后层) 的 weightbias 的梯度先计算好。
    • Hook 触发: 当 layer2.weight.grad 可用时,grad_ready_hook(layer2.weight) 被调用。
    • Hook 触发: 当 layer2.bias.grad 可用时,grad_ready_hook(layer2.bias) 被调用。
    • 桶准备就绪: 假设 layer2 的所有参数都在 Bucket 0 中。当这个桶里所有参数的梯度都可用时,is_bucket_ready 变为 True
    • 通信启动: trigger_communication(Bucket 0) 被调用。
      • Bucket 0 的所有梯度被拷贝到一个连续的 flat_grad_buffer 中。
      • 一个异步的 reduce_scatter 操作被启动。此时,backward() 可能还在继续计算 layer1 的梯度! 这就是计算和通信的重叠。
    • backward() 继续,计算 layer1 的梯度。
    • layer1 的梯度计算好后,Bucket 1 也准备就绪,并触发它自己的 reduce_scatter 通信。
  3. optimizer.step():

    • optimizer.step() 执行时,DeepSpeed 会确保所有桶的通信都已完成。
    • 然后,它使用每个 GPU 上存储的梯度分片(grad_partition_buffer优化器状态分片来更新本地的参数分片
    • 最后,通过 All-Gather 同步完整的模型参数,准备下一轮迭代。

总结

从代码的角度看,“分桶”机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核心步骤:

  1. 预规划 (Planning): 在训练开始前,根据模型参数的反向计算顺序和设定的桶大小,静态地决定好每个桶包含哪些参数。
  2. 钩子注册 (Hook Registration): 利用 PyTorch 的 register_hook 功能,在每个参数上附加一个回调函数。
  3. 动态触发 (Dynamic Triggering): 在 backward() 过程中,当一个参数的梯度计算完成后,其钩子被自动调用。
  4. 桶状态检查 (Bucket State Check): 钩子函数检查它所属的桶是否已经“满”了(即桶内所有参数的梯度都已就位)。
  5. 异步通信 (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 一旦桶满了,就立即将其中的所有梯度打包成一个连续的张量,并启动一个异步的通信操作(对于 ZeRO-2 是 reduce_scatter)。这个通信过程与后续其他参数的梯度计算过程并行进行,从而隐藏了通信延迟,提高了训练效率。

这个机制是 PyTorch DDP 和 DeepSpeed ZeRO 实现高性能分布式训练的基石。

您这个问题非常精准,直接命中了“分桶”机制中状态管理的核心!

如果 grad_ready_hook(layer2.bias) 被调用,但它所属的桶(bucket)中的其他参数梯度还没有准备好,那么什么都不会发生

更具体地说,grad_ready_hook 函数的执行会非常快地结束,它不会触发任何通信操作。它只是一个“检查点”,它的工作流程如下:


grad_ready_hook 的内部逻辑详解

让我们再次审视这个钩子函数的模拟实现,并关注其判断逻辑:

def grad_ready_hook(self, param):
    """
    当一个参数的梯度计算好后,这个钩子函数被触发。
    'param' 是刚刚计算好梯度的那个参数,例如 layer2.bias
    """
    # 1. 找到这个参数属于哪个桶
    bucket_index = self.param_to_bucket_map[param]
    bucket = self.buckets[bucket_index]
    
    # 2. 检查这个桶是否已经触发过通信了
    #    这是一个优化,防止重复触发。
    if self.ready_buckets[bucket_index]:
        return # 这个桶已经处理过了,直接返回

    # 3. 【核心判断】检查这个桶里的所有参数梯度是否都已计算好
    is_bucket_ready = True
    for p_in_bucket in bucket:
        if p_in_bucket.grad is None:
            # 发现桶里至少还有一个参数的梯度是 None
            is_bucket_ready = False
            break # 不需要继续检查了
            
    # 4. 根据判断结果决定下一步行动
    if is_bucket_ready:
        # 如果所有梯度都准备好了
        self.ready_buckets[bucket_index] = True # 标记这个桶为“已处理”
        print(f"[Hook Triggered for {param.name}] Bucket {bucket_index} is NOW ready!")
        self.trigger_communication(bucket) # 触发通信
    else:
        # 如果还有梯度没准备好
        print(f"[Hook Triggered for {param.name}] Bucket {bucket_index} is NOT YET ready. Waiting for other gradients in the same bucket.")
        # 什么也不做,直接返回。等待下一个钩子被触发。

举例说明一个桶的“集齐”过程

假设我们的模型有 layer1layer2,并且 DDP 经过规划后,决定将 layer2 的权重 (w2) 和偏置 (b2) 放在同一个桶 Bucket 0 中。

反向传播的顺序是先计算 b2.grad,再计算 w2.grad

  1. loss.backward() 开始。

  2. PyTorch 计算 layer2 的梯度。首先,layer2.bias 的梯度计算完成。

    • grad_ready_hook(layer2.bias) 被调用。
    • 内部检查:
      • layer2.bias.grad 不是 None
      • layer2.weight.grad None (因为还没计算到)。
      • is_bucket_ready 判断为 False
    • 结果: 钩子函数打印一条“等待中”的消息,然后立即返回Bucket 0 保持等待状态。
  3. PyTorch 继续计算,layer2.weight 的梯度计算完成。

    • grad_ready_hook(layer2.weight) 被调用。
    • 内部检查:
      • layer2.bias.grad 不是 None (上一步已计算好)。
      • layer2.weight.grad 也不是 None (刚刚计算好)。
      • is_bucket_ready 判断为 True
    • 结果:
      • Bucket 0 被标记为“已处理”。
      • trigger_communication(Bucket 0) 被调用,对这个桶启动异步的 Reduce-Scatter
      • 与此同时,backward() 继续向前传播,开始计算 layer1 的梯度。

为什么这个机制是高效的?

这个“等待-检查-触发”的机制确保了:

  1. 最大化重叠 (Overlap): 通信操作总是在最早可能的时间点被触发,即当一个完整的、可以通信的数据单元(一个桶)准备就绪时。这为通信过程与后续的计算过程(计算其他桶的梯度)的重叠创造了最大的时间窗口。

  2. 正确性: 保证了只有当一个桶内所有相关的梯度都计算完毕后,才会将它们打包进行通信。这避免了使用不完整的数据进行通信。

  3. 原子性: 从通信的角度看,一个“桶”是最小的原子单元。DDP 不会处理比桶更小的梯度片段,这有助于管理通信的复杂性和开销。

总结

grad_ready_hook(layer2.bias) 被调用,但它所属的桶中还有其他参数的梯度没有准备好时,这个钩子函数本质上就是一个**“状态查询器”。它会发现条件不满足,然后静默地、快速地返回**,将触发通信的“接力棒”留给桶中最后一个计算好梯度的那个参数。

只有当一个桶的**“最后一块拼图”**(即最后一个参数的梯度)到位时,这个桶的通信才会被真正触发。这个简单的判断逻辑是实现高效计算-通信重叠的关键所在。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