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盯着屏幕上Claude帮我写完的第三个微服务,突然想起十年前第一次参加Scrum培训时的兴奋。那时候,敏捷像一道光,照进了瀑布模式的黑暗森林。我们贴便利贴,开站会,两周一个Sprint,感觉自己站在了软件工程的最前沿。

现在想想,有点像当年用诺基亚N95时觉得自己很潮的感觉。

最近的一次迭代评审会上,产品经理展示了这个Sprint的成果——三个新功能。我默默算了一下,如果用AI辅助,这些功能我一个下午就能搞定。突然间,那块写满User Story的看板显得有些滑稽,像是蒸汽时代的人在讨论如何优化马车的轮子。

你可能不信,但我真的开始怀疑:当"写代码"这件事的时间成本趋近于零时,我们还需要Sprint吗?

从两周到两小时

上个月,我们团队接到一个紧急需求:给系统加个数据导出功能。按照敏捷流程,产品写Story,开发估点,测试写用例,一套流程下来,排到下个Sprint。客户等不及,我晚上回家用Cursor写了个原型,第二天早上就上线了。

整个过程中,我意识到一个可怕的事实:敏捷方法论的核心假设——“开发是瓶颈”——正在崩塌。

记得以前估算Story Point时,我们会掰着手指头算:这个接口要两天,那个页面要三天。现在呢?我问AI:"帮我实现一个支持Excel和CSV导出的REST API,要有进度条。"三分钟后,代码就躺在那里,连单元测试都写好了。

这让我想起一个段子:程序员最讨厌两件事,一是写文档,二是别人不写文档。现在AI把这两件事都包了,我们是不是该讨厌点别的了?

需求如流水,代码如呼吸

前天,老板突然说想在首页加个AI客服。要是以前,这种需求足够我们开个需求评审会,画个技术架构图,再争论两天用WebSocket还是长轮询。

现在?我直接让Claude生成了一个集成方案,包括前端组件、后端接口、数据库设计。老板看了效果,说:"按钮能不能改成蓝色?"我说:"稍等。"三十秒后,“改好了。”

“那个欢迎语能不能更活泼一点?”
“改好了。”
“支持语音输入吗?”
“现在支持了。”

这种"流式开发"的感觉很奇妙,像是需求和实现之间的时差被抹平了。产品经理还没想好下一句话,功能已经上线了。Sprint Planning?那是什么,能吃吗?

当敏捷遇上光速

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敏捷方法论诞生于一个"改代码很贵"的时代。每一行代码都是程序员的心血,每一次修改都可能引入新的bug。所以我们需要计划,需要评审,需要回顾。

但如果改代码变得像改PPT一样简单呢?

上周,我们的测试同学还在纠结一个边界条件的测试用例怎么写。我说:"让AI跑个property-based testing,它会自动生成一万个边界条件。"她愣了一下,说:“那我的KPI怎么办?”

这可能是个玩笑,但也可能不是。

当AI可以在几秒内生成代码、编写测试、部署上线,我们还需要那些为了"管理复杂度"而设计的流程吗?Daily Standup是为了同步进度,但如果进度以分钟计算,站会还没开完,功能已经上线三轮了。

新世界的轮廓

昨天和一个创业的朋友聊天,他说他们公司没有Sprint,没有迭代,只有一个原则:有想法就试。早上想到的功能,下午就能看到用户反馈。他们管这个叫"呼吸式开发"——像呼吸一样自然、持续、不需要思考。

我问:“那怎么保证质量?”
他笑了:“AI写的代码bug比人少。真出问题了,回滚比修复还快。”

这让我想起写第一行Hello World时的感觉——原来编程可以这么简单。只是这次,简单的不是语法,而是整个软件生产的过程。

晚上回家的路上,我路过那家常去的咖啡店。老板娘说她想做个小程序,问我要多少钱。要是以前,我会心算一下人月,报个五位数。现在,我说:“你请我喝杯咖啡,我教你自己做。”

她以为我在开玩笑。

其实我也不确定,这到底是玩笑,还是预言。

当潮水退去,我们才知道谁在裸泳。当AI的浪潮涌来,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一直在用工业时代的方法论,管理信息时代的生产力。而现在,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到来,它不需要Sprint,不需要看板,甚至可能不需要团队。

它需要的,也许只是一个有想法的人,和一个懂他的AI。

至于敏捷是否真的已死,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当我们还在讨论是否要把Sprint从两周改成一周时,有人已经在按小时发布了。当我们还在优化站会流程时,有人已经取消了所有会议。

这个行业最有趣的地方就在这里——你永远不知道,明天醒来,哪些"最佳实践"会变成"历史包袱"。就像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让你的代码过时的,是框架升级,还是整个范式的改变。

夜深了,我看着窗外的灯火,想起一句老话: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只是这次的变化,快得让人来不及告别。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