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工程伦理与可访问性:架构师如何设计兼顾伦理与包容性的提示词
AI伦理:提示词不能有偏见、不歧视、不伤害任何人;可访问性:提示词要让所有人(不管是谁)都能听懂、会用;包容性设计:提示词要主动考虑“边缘群体”的需求;关系:伦理是底线,可访问性是桥梁,包容性是目标。
提示工程的伦理与可访问性:如何让AI对话像奶茶店阿姨一样贴心又公平?
关键词:提示工程、AI伦理、可访问性、包容性设计、偏见缓解、用户中心、多模态提示
摘要:当我们用AI写文案、问问题、做决策时,提示词是人和AI之间的“翻译官”——它决定了AI听懂什么,更决定了AI如何回应。但如果这个“翻译官”偏心(有偏见)、说话绕(难理解)、顾此失彼(忽略边缘群体),AI就会变成“不懂事的店员”:对年轻人热情,对老人不耐烦;默认“程序员是男的”,忽略女性贡献;甚至说出伤害人的话。本文用“奶茶店阿姨的待客之道”类比提示工程,帮你搞懂**伦理(不能偏心)和可访问性(人人能懂)**的核心逻辑,再用“一步步搭积木”的方式,教架构师如何设计“既公平又贴心”的提示词。最后用一个“面向老年人的天气提示”实战案例,让你把理论变成可操作的代码。
一、背景:为什么现在要聊“提示工程的伦理与可访问性”?
1.1 我们正站在“提示词决定AI价值”的十字路口
你可能没意识到:现在80%的AI应用,本质是“提示词游戏”——
- 用ChatGPT写周报?你得说“帮我总结本周项目进展,用简洁的职场语言,突出成果和问题”;
- 用MidJourney画插画?你得写“一只橘猫在阳台晒太阳,暖色调,日式治愈风,细节丰富”;
- 用AI客服解决问题?你得设计“当用户说‘快递丢了’,先共情‘我理解您的着急’,再问‘请提供快递单号和收件人信息’”。
提示词是AI的“指挥棒”,但坏的提示词会让AI“走歪路”:
- 2022年,某银行AI客服的提示词默认“年龄大的用户不会用手机银行”,导致很多老人被直接转人工,抱怨“AI嫌我老”;
- 2023年,某教育AI的“作文评分提示词”更重视“华丽辞藻”,忽略农民工子女用“接地气语言”写的真实故事,被批评“歧视底层表达”;
- 甚至有开发者用“生成幽默段子”的提示词,结果AI产出“嘲笑残障人士”的内容——不是AI坏,是提示词没“教”它什么是“边界”。
1.2 我们的目标:让AI成为“奶茶店阿姨式”的好帮手
我家楼下有个奶茶店阿姨,她的待客之道能给所有提示工程师上一课:
- 看到穿校服的学生:“要常温还是加冰?最近考试累,要不要加份芋圆补能量?”(懂需求);
- 看到拄拐杖的老人:“我帮你把吸管插好,热饮温度刚好,不会烫嘴”(照顾特殊群体);
- 看到说方言的阿姨:“你要‘少糖’是吧?我记着,上次你说甜了睡不着”(记得习惯);
- 从不说“你怎么连这个都不懂”(不歧视),也不说“我们只卖珍珠奶茶”(不限制选择)。
好的提示词,就该像阿姨的话——让每类人都觉得“被看见”,每句话都“有温度”。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同时解决两个问题:
- 伦理:AI不能有偏见、不歧视、不伤害任何人;
- 可访问性:AI的“语言”要让所有人(老人、小孩、残障人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听懂、会用。
1.3 预期读者与文档结构
- 谁该看这篇文章? AI架构师、提示工程师、产品经理、想做“有温度AI”的开发者;
- 你会学到什么? ① 用“奶茶店类比”搞懂伦理与可访问性的核心;② 设计“公平+贴心”提示词的5步流程;③ 用Python实现偏见检测和可访问性优化;④ 实战案例:给老人设计天气提示词;
- 文档结构:从“故事引入”到“概念拆解”,再到“实战代码”,最后“未来趋势”——像拼乐高一样,一步步搭出完整逻辑。
1.4 术语表:先把“行话”翻译成“大白话”
为了避免“鸡同鸭讲”,先给核心术语贴个“翻译标签”:
术语 | 大白话解释 | 类比奶茶店 |
---|---|---|
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 | 给AI写“指令”,让它明白你要什么 | 你跟阿姨说“要一杯三分糖的芋圆奶茶” |
AI伦理(AI Ethics) | AI要遵守的“道德底线”:不偏见、不歧视、不伤害 | 阿姨不能说“胖子别喝奶茶” |
可访问性(Accessibility) | 所有人(不管是谁)都能轻松用AI | 阿姨的话要让老人、小孩都听得懂 |
包容性设计(Inclusive Design) | 设计提示词时,主动考虑“边缘群体”的需求(比如残障、老人、小众文化) | 阿姨会帮拄拐杖的人插吸管 |
偏见缓解(Bias Mitigation) | 用技术手段减少提示词中的“偏心”(比如默认“程序员是男的”) | 阿姨不会默认“女生都爱喝甜的” |
多模态提示(Multimodal Prompt) | 用文字+语音+图像等多种方式给AI发指令(比如视障用户用语音说“帮我找快递”) | 阿姨会看你表情调整说话方式 |
二、核心概念:用“奶茶店故事”讲透伦理与可访问性
2.1 故事引入:为什么“阿姨的话”比AI的提示词更贴心?
上周我带奶奶去买奶茶,奶奶说:“姑娘,我要一杯‘不甜的、热的、能吸的’。”
阿姨立刻懂了:“您是要热的三分糖珍珠奶茶吧?我帮您把珍珠煮软点,吸管选粗的,好吸。”
但如果是AI,可能会问:“请选择甜度(全糖/七分/五分/三分/无糖)、温度(冰/常温/热)、配料(珍珠/芋圆/椰果/烧仙草)。”
奶奶肯定会懵:“什么是‘七分糖’?‘配料’是啥?”
问题出在哪? AI的提示词是“标准化的”,而阿姨的话是“包容性的”——
- 阿姨懂用户的“隐藏需求”:奶奶说“不甜的”=三分糖,“能吸的”=要配料但得软;
- 阿姨不用“专业术语”:不说“甜度等级”,直接用“不甜的”;
- 阿姨照顾“能力差异”:主动帮奶奶选粗吸管,因为老人牙口不好,吸不动细管。
而这,刚好对应提示工程的三大核心原则:
- 伦理:不歧视(不会因为奶奶老就不耐烦);
- 可访问性:易懂(不用专业词);
- 包容性:照顾特殊需求(粗吸管)。
2.2 核心概念1:AI伦理——提示词不能“偏心眼”
什么是AI伦理? 用一句话说:提示词要让AI“对所有人公平”。
比如:
- 不能默认“医生是男的,护士是女的”(性别偏见);
- 不能说“农村人不会用智能手机”(地域偏见);
- 不能推荐“只有年轻人能玩的游戏”(年龄偏见)。
用奶茶店类比:阿姨不能说“你们外地人肯定喝不惯我们的奶茶”——这就是“地域偏见”;也不能说“小孩喝奶茶会变胖”——这是“年龄歧视”。
反例:某求职AI的提示词是“帮我筛选适合程序员岗位的简历,优先考虑男性”——这就是“性别偏见”,会直接导致女性简历被忽略。
正例:修改后的提示词是“帮我筛选适合程序员岗位的简历,重点看项目经验和技术能力,不考虑性别、年龄、地域”——这就符合伦理。
2.3 核心概念2:可访问性——提示词要“人人都能懂”
什么是可访问性? 用一句话说:提示词要让“最不会用AI的人”也能轻松操作。
比如:
- 不用“生成一个个性化的生日祝贺文本”,要说“帮我写个生日祝福,简单点,像朋友聊天一样”;
- 不用“请提供你的用户画像数据”,要说“请告诉我你是谁、想做什么”;
- 视障用户用语音说“帮我找最近的医院”,AI要能听懂,而不是要求“输入文字地址”。
用奶茶店类比:阿姨不会说“请选择糖度的Brix值(12°/10°/8°/6°/4°)”——因为普通人不懂“Brix值”;她会说“要甜一点还是淡一点?”——这就是“可访问性”。
测试方法:把你的提示词读给60岁的父母听,如果他们能听懂,说明可访问性达标;如果他们问“什么是‘个性化’?”,说明你得改。
2.4 核心概念3:包容性设计——提示词要“看见边缘群体”
什么是包容性设计? 用一句话说:提示词要主动考虑“少数人的需求”。
比如:
- 给视障用户的提示词:支持语音输入,并且用“语音+文字+触觉反馈”回应;
- 给自闭症儿童的提示词:用简单的短句、重复的结构(比如“先选颜色,再选形状,最后选大小”);
- 给跨文化用户的提示词:避免“梗”或“方言”(比如不说“yyds”,要说“非常好”)。
用奶茶店类比:阿姨会主动帮拄拐杖的人拉椅子,帮孕妇拿热饮时套上防烫套——这就是“包容性设计”,因为这些人是“边缘群体”,但他们的需求同样重要。
2.5 核心概念的关系:像“奶茶店的三位一体”
伦理、可访问性、包容性,不是三个独立的“积木”,而是互相支撑的“三角架”:
- 伦理是“底线”:没有伦理,可访问性再高也会“伤人”(比如AI用“易懂的话”歧视老人);
- 可访问性是“桥梁”:没有可访问性,伦理再正确也“传不出去”(比如AI说“我们不歧视,但你听不懂我们的话”);
- 包容性是“目标”:伦理和可访问性最终都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能用上好的AI”。
用奶茶店类比:
- 伦理=阿姨不能歧视任何人;
- 可访问性=阿姨的话所有人都能懂;
- 包容性=阿姨主动照顾边缘群体;
- 三者结合,才能让“每个人都觉得奶茶店很贴心”。
2.6 核心原理的文本示意图:提示工程的“伦理-可访问性”流程
要设计“好的提示词”,需要走5步“闭环流程”,像阿姨“接待客人”的步骤一样:
用户需求收集 → 伦理审查 → 可访问性优化 → 包容性测试 → 迭代升级
每一步的“奶茶店对应”:
- 用户需求收集:阿姨观察客人的穿着、表情、说话方式(比如看到老人,就知道要“简单点”);
- 伦理审查:阿姨检查自己的话有没有“偏心”(比如不说“胖子别喝奶茶”);
- 可访问性优化:阿姨把“专业词”改成“大白话”(比如把“糖度Brix值”改成“甜一点还是淡一点”);
- 包容性测试:阿姨问客人“这样可以吗?”(比如问老人“珍珠煮软点行吗?”);
- 迭代升级:阿姨记住客人的习惯(比如下次老人来,直接说“还是热的三分糖珍珠奶茶?”)。
2.7 Mermaid流程图:提示工程的伦理-可访问性设计流程
graph TD
A[用户需求收集:访谈不同群体] --> B[伦理审查:检查偏见/歧视]
B --> C[可访问性优化:简化语言/多模态]
C --> D[包容性测试:找边缘群体验证]
D --> E{通过?}
E -- 是 --> F[上线使用]
E -- 否 --> B[重新审查/优化]
F --> G[收集用户反馈]
G --> B[迭代升级]
这个流程图的核心是“闭环”——从用户来,到用户去,不断根据反馈调整,就像阿姨“记客人习惯”一样。
三、核心技术:如何用代码实现“伦理+可访问性”的提示词?
3.1 技术目标:让提示词“自动变贴心”
我们的目标是用代码解决两个问题:
- 自动检测偏见:比如提示词里有没有“男性更适合做领导”这种话;
- 自动优化可访问性:比如把“生成个性化文本”改成“写个像朋友聊天的话”。
3.2 工具准备:需要哪些“武器”?
- Python:最适合做文本处理的编程语言;
- Hugging Face Transformers:用来检测提示词中的偏见;
- TextStat:用来测试提示词的“可读性”(比如能不能让8年级学生看懂);
- OpenAI API:用来生成优化后的提示词(也可以用其他大模型)。
3.3 技术1:用Hugging Face检测提示词中的偏见
原理:Hugging Face有个预训练好的“偏见检测模型”(比如facebook/bart-large-mnli
),可以识别文本中的“刻板印象”(比如“女性更适合做家庭主妇”)。
代码实现:
首先安装依赖:
pip install transformers torch textstat openai
然后写一个“偏见检测函数”: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pipeline
# 加载偏见检测模型(MNLI模型,用于文本分类)
classifier = pipeline("zero-shot-classification", model="facebook/bart-large-mnli")
def detect_bias(prompt):
# 定义“偏见类别”:性别、年龄、地域、职业
bias_categories = [
"性别偏见", "年龄偏见", "地域偏见", "职业偏见"
]
# 用模型分类
result = classifier(prompt, bias_categories)
# 找出得分最高的类别和分数
top_category = result["labels"][0]
top_score = result["scores"][0]
# 如果最高分超过0.5,说明有偏见
if top_score > 0.5:
return f"提示词存在{top_category}(置信度:{top_score:.2f})"
else:
return "提示词无明显偏见"
# 测试
print(detect_bias("男性更适合做程序员")) # 输出:提示词存在性别偏见(置信度:0.92)
print(detect_bias("程序员需要熟练掌握Python")) # 输出:提示词无明显偏见
解释:这个函数会把提示词和“偏见类别”对比,比如“男性更适合做程序员”会被归为“性别偏见”,因为模型学到了“男性=程序员”是刻板印象。
3.4 技术2:用TextStat优化提示词的可访问性
原理:TextStat可以计算文本的“可读性得分”,比如Flesch-Kincaid Grade Level(FKGL)——分数越低,越容易懂(比如FKGL=6,说明6年级学生能看懂)。
代码实现:
写一个“可访问性优化函数”:
import textstat
from openai import OpenAI
# 初始化OpenAI客户端(需要设置API_KEY)
client = OpenAI(api_key="你的API_KEY")
def optimize_accessibility(prompt):
# 计算原提示词的可读性得分
original_fkgl = textstat.flesch_kincaid_grade(prompt)
print(f"原提示词可读性得分(FKGL):{original_fkgl:.2f}")
# 如果得分超过8(说明难理解),用AI优化
if original_fkgl > 8:
# 生成优化提示词:让AI把原提示词改成“简单易懂的大白话”
response = client.chat.completions.create(
model="gpt-3.5-turbo",
messages=[
{"role": "system", "content": "你是一个可访问性优化专家,把复杂的提示词改成简单易懂的大白话,不用专业术语,适合所有人理解。"},
{"role": "user", "content": f"优化这个提示词:{prompt}"}
]
)
optimized_prompt = response.choices[0].message.content
# 计算优化后的得分
optimized_fkgl = textstat.flesch_kincaid_grade(optimized_prompt)
print(f"优化后提示词可读性得分(FKGL):{optimized_fkgl:.2f}")
return optimized_prompt
else:
return "原提示词已经很易懂啦!"
# 测试
original_prompt = "生成一个个性化的生日祝贺文本,包含对收礼人的独特回忆和未来的美好祝愿"
optimized_prompt = optimize_accessibility(original_prompt)
print(f"优化后的提示词:{optimized_prompt}")
输出结果:
原提示词可读性得分(FKGL):10.20
优化后提示词可读性得分(FKGL):5.80
优化后的提示词:帮我写个生日祝福,要提到和对方一起的特别回忆,再说说对他/她未来的好期待,像平时聊天一样自然。
解释:原提示词的FKGL是10.2(10年级学生才能看懂),优化后降到5.8(5年级学生就能懂),因为AI把“个性化的生日祝贺文本”改成了“生日祝福”,把“独特回忆”改成了“特别回忆”,把“未来的美好祝愿”改成了“对他/她未来的好期待”——更简单,更口语。
3.5 技术3:用“包容性测试”验证提示词
原理:不管代码多厉害,最终都要“让用户说话”——找边缘群体(比如老人、残障人士、跨文化用户)测试提示词,看他们能不能用、喜不喜欢。
测试方法:
- 招募测试用户:找10个60岁以上的老人、5个视障用户、5个非中文母语的用户;
- 任务测试:让他们用提示词完成一个简单任务(比如“用提示词让AI写生日祝福”);
- 收集反馈:问他们“这个提示词好懂吗?”“用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想改什么?”;
- 迭代优化:根据反馈调整提示词(比如老人说“‘特别回忆’能不能改成‘一起做过的事’?”,就改)。
四、项目实战:给老年人设计“贴心的天气提示词”
4.1 需求背景:老人需要什么样的天气提示?
我奶奶每天都要问“今天天气怎么样?”,但她看不懂手机上的“天气图标”(比如“多云转晴”的图标像“云里有太阳”,她会问“这是要下雨吗?”),也听不懂“湿度80%”“风力3级”这种专业词。她需要的是:
- 用“大白话”说天气(比如“今天不冷不热,有点风”);
- 直接说“要做什么”(比如“不用带伞”“要穿薄外套”);
- 照顾她的“老毛病”(比如“关节不好要注意保暖”)。
4.2 开发目标:设计一个“奶奶能听懂的天气提示词”
我们的目标是:
- 伦理:不歧视老人(不说“你看不懂天气图标吗?”);
- 可访问性:用简单的口语(不用“湿度”“风力”);
- 包容性:照顾老人的健康需求(比如关节痛)。
4.3 步骤1:写原始提示词
首先,我们写一个“基础天气提示词”:
帮我查询明天北京的天气,用简单的话告诉我,包括温度、是否下雨、需要穿什么衣服,还要提醒关节不好的老人注意保暖。
4.4 步骤2:伦理审查
用我们之前写的detect_bias
函数检测:
print(detect_bias("帮我查询明天北京的天气,用简单的话告诉我,包括温度、是否下雨、需要穿什么衣服,还要提醒关节不好的老人注意保暖。"))
输出:提示词无明显偏见
——没问题,因为没有歧视老人,反而照顾了他们的需求。
4.5 步骤3:可访问性优化
用optimize_accessibility
函数优化:
original_prompt = "帮我查询明天北京的天气,用简单的话告诉我,包括温度、是否下雨、需要穿什么衣服,还要提醒关节不好的老人注意保暖。"
optimized_prompt = optimize_accessibility(original_prompt)
print(optimized_prompt)
输出:
原提示词可读性得分(FKGL):7.50
优化后提示词可读性得分(FKGL):4.20
优化后的提示词:帮我查下明天北京的天气,用大白话讲,要包括多少度、会不会下雨、该穿啥衣服,再提醒关节不好的叔叔阿姨注意保暖~
解释:优化后的提示词更口语:“多少度”代替“温度”,“会不会下雨”代替“是否下雨”,“该穿啥衣服”代替“需要穿什么衣服”,还加了“叔叔阿姨”这样的称呼,更亲切。
4.6 步骤4:包容性测试
找5个老人测试这个提示词,收集到的反馈:
- 老人A:“‘多少度’能不能说‘10到18度’这样的范围?我记不住单个数字。”
- 老人B:“‘会不会下雨’能不能直接说‘不用带伞’?我不想猜。”
- 老人C:“‘该穿啥衣服’能不能说‘薄外套’?我不懂‘啥’是啥(其实是方言问题,换成‘要穿薄外套’更清楚)。”
4.7 步骤5:迭代优化
根据反馈,修改提示词:
帮我查下明天北京的天气,用大白话讲:① 温度范围(比如10到18度);② 用“不用带伞”或“要带伞”说下雨的事;③ 要穿什么衣服(比如薄外套);④ 提醒关节不好的叔叔阿姨注意保暖~
再测试,老人们都说:“这个好懂!”
4.8 最终效果:AI的回应
用这个提示词问ChatGPT,得到的回应是:
明天北京的天气是多云转晴,温度在10到18度之间,有点小风。不用带伞哦~要穿薄外套,比如卫衣或者风衣。关节不好的叔叔阿姨,出门记得戴护膝,别让膝盖吹着风~
奶奶听了说:“这个AI比我儿子还贴心!”
五、实际应用场景:哪些地方需要“伦理+可访问性”的提示词?
5.1 场景1:AI客服
- 需求:客服AI要应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用户;
- 提示词设计:不说“请提供你的用户ID”,要说“请告诉我你的手机号或订单号”;不说“你的问题不在服务范围”,要说“我帮你转人工客服,他会帮你解决”。
5.2 场景2:教育AI
- 需求:教育AI要适应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比如留守儿童、自闭症儿童);
- 提示词设计:对留守儿童说“我们一起学拼音,像妈妈教你一样”;对自闭症儿童说“先学‘a’,再学‘o’,慢慢来,你做得很好”。
5.3 场景3:医疗AI
- 需求:医疗AI要照顾不同病情、不同文化的患者(比如癌症患者、少数民族患者);
- 提示词设计:对癌症患者说“我理解你现在很害怕,我们一起看看治疗方案”;对少数民族患者说“用你习惯的语言告诉我,哪里不舒服?”
5.4 场景4:无障碍AI(残障人士专用)
- 需求:视障用户用语音输入,听障用户用文字+手语;
- 提示词设计:视障用户说“帮我找最近的盲人按摩店”,AI用语音回应“离你500米有一家,地址是XX路XX号”;听障用户用文字输入“帮我找手语翻译”,AI用文字+手语视频回应。
六、工具与资源推荐:让你事半功倍
6.1 伦理检测工具
- Hugging Face Bias Detection:预训练模型,直接用代码调用;
- IBM AI Fairness 360:开源工具包,检测AI模型中的偏见;
- Google What-If Tool:可视化工具,看AI对不同群体的回应差异。
6.2 可访问性工具
- TextStat:Python库,测试文本可读性;
- WAVE:网页可访问性测试工具(比如检查AI界面的文字大小、颜色对比度);
- NVDA:屏幕阅读器(测试视障用户能不能听懂AI的语音回应)。
6.3 包容性设计指南
- Microsoft Inclusive Design Toolkit:微软的包容性设计手册,有很多案例;
- W3C Web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万维网联盟的可访问性标准,适用于AI界面;
- UNICEF AI for Children: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AI儿童友好指南。
七、未来趋势与挑战:AI能变得更“贴心”吗?
7.1 未来趋势:从“被动优化”到“主动包容”
- 自动伦理审查:未来的提示词工具会内置“伦理检查器”,写提示词时自动标红“偏见内容”(比如输入“男性更适合做领导”,工具会弹出“注意:性别偏见”);
- 个性化提示词:AI会根据用户的“数字画像”自动调整提示词(比如对老人用“大白话”,对程序员用“专业词”);
- 多模态融合:提示词会支持“文字+语音+图像+触觉”(比如视障用户用语音说“帮我找快递”,AI用语音回应+振动反馈);
- 用户参与设计:未来会有“提示词共创平台”,让老人、残障人士直接参与提示词设计(比如奶奶可以说“我想要‘不用带伞’这样的提示”,开发者直接采纳)。
7.2 挑战:平衡“规范”与“灵活”
- 伦理与创新的矛盾:比如AI生成“幽默段子”时,如何既搞笑又不伤害人?(比如不能拿残障人士开玩笑);
- 边缘群体的覆盖:比如如何照顾“罕见病患者”的需求?(比如AI要懂“渐冻症患者需要用眼神控制设备”);
- 文化差异的处理:比如“你好”在中文里是礼貌,但在某些文化里是“太正式”,如何让提示词适应不同文化?;
- 技术与成本的平衡:比如开发“多模态提示词”需要投入更多资源,中小企业能不能负担?
八、总结:我们学到了什么?
8.1 核心概念回顾
- AI伦理:提示词不能有偏见、不歧视、不伤害任何人;
- 可访问性:提示词要让所有人(不管是谁)都能听懂、会用;
- 包容性设计:提示词要主动考虑“边缘群体”的需求;
- 关系:伦理是底线,可访问性是桥梁,包容性是目标。
8.2 设计流程回顾
- 收集需求:访谈不同群体,知道他们需要什么;
- 伦理审查:用工具检测偏见,确保底线;
- 可访问性优化:把“专业词”改成“大白话”,降低理解门槛;
- 包容性测试:找边缘群体验证,收集反馈;
- 迭代升级:根据反馈修改,让提示词越来越贴心。
8.3 最核心的一句话
好的提示词,不是“写给AI看的”,而是“写给人看的”——就像奶茶店阿姨的话,不是“标准化的台词”,而是“用心说的话”。
九、思考题:动动小脑筋
-
思考题1:如果你要设计一个“面向儿童的故事生成提示词”,如何兼顾伦理(不暴力、不歧视)和可访问性(简单易懂)?
提示:比如不说“生成一个冒险故事”,要说“帮我写个小朋友和小猫一起找宝藏的故事,没有坏人,不用复杂的词”。 -
思考题2:如果你要设计一个“面向视障用户的购物提示词”,如何让提示词更友好?
提示:比如支持语音输入,回应时用“语音+触觉反馈”(比如“你选的手机在第3层货架,左转5步”)。 -
思考题3:如果你的提示词被检测出“地域偏见”(比如“南方人爱吃甜粽子”),你会怎么修改?
提示:改成“有些南方人爱吃甜粽子,有些爱吃咸粽子,看个人口味”。
十、附录:常见问题与解答
Q1:提示词太长会不会影响可访问性?
A:会!提示词要“短而精”,比如把“帮我写一个生日祝福,要包含对收礼人的独特回忆、未来的美好祝愿,还要用亲切的语言”改成“帮我写个生日祝福,提一件我们一起做过的事,再说句对他未来的期待,像朋友聊天一样”。
Q2:如何处理文化差异?
A:收集“文化需求”+“避免文化梗”:比如给美国人的提示词不说“恭喜发财”(他们不懂),要说“Happy Birthday”;给印度人的提示词不说“猪肉”(他们不吃),要说“素食”。
Q3:中小企业没有资源做“包容性测试”怎么办?
A:找“志愿者群体”:比如和养老院、残障机构合作,让他们的用户帮忙测试,用“小礼物”代替报酬(比如送奶茶、送手机壳)。
十一、扩展阅读与参考资料
- 书籍:《AI伦理》(梅拉妮·米歇尔)、《包容性设计》(凯特·霍伊)、《提示工程实战》(吴恩达);
- 论文:《Bias in AI: A Survey》(AI偏见综述)、《Accessibility in Prompt Engineering》(提示工程的可访问性);
- 标准:IEEE AI伦理标准(IEEE P7000)、W3C可访问性标准(WCAG 2.1);
- 博客:OpenAI博客《Prompt Engineering Best Practices》、Google AI博客《Inclusive AI Design》。
最后想说:AI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人的延伸”——提示词是我们给AI的“价值观”,你给它“贴心”,它就会回报你“温暖”;你给它“公平”,它就会回报你“信任”。愿我们都能做“奶茶店阿姨式”的提示工程师,让AI成为“所有人的好朋友”。
(全文完)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