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工程架构师私藏工具包:AI提示系统用户需求分析的15个实用模板
这15个模板不是孤立的,而是形成一个需求分析闭环基础调研:用访谈提纲、收集表、旅程地图拿到原始需求;场景细化:用流程图、矩阵、清单把需求拆成可落地的提示设计点;用户分层:用画像、差异表、矩阵处理不同用户的需求;效果验证:用对齐表、标签体系、跟踪表确认需求是否被满足,并迭代优化。
提示工程架构师私藏工具包:AI提示系统用户需求分析的15个实用模板
作为一名深耕提示工程3年的架构师,我见过太多同行踩过同样的坑:
花了2周设计的提示,上线后却发现根本没击中用户需求——要么是没理解用户的真实痛点(比如用户要“简洁的工作总结”,提示却生成“详细的数据分析报告”),要么是遗漏了关键约束(比如用户要求“符合公司品牌调性”,提示却用了口语化表达),要么是没考虑边缘场景(比如用户输入错别字,提示直接报错)。
这些问题的根源,不是提示写得不够“技巧”,而是需求分析环节没做扎实。提示工程的本质,是“将人类的需求翻译成机器能理解的指令”——如果第一步“理解人类需求”就错了,后面的技巧再花哨也没用。
过去3年,我在AI客服、AI写作、AI教育等项目中,总结了15个专为提示工程设计的用户需求分析模板。它们不是通用的“产品需求文档”,而是聚焦“如何快速、全面、精准挖掘与提示设计强相关的需求”——从前期调研到后期验证,覆盖需求分析全流程。今天把这个私藏工具包分享给你,帮你少走90%的弯路。
一、基础调研类:从“模糊感受”到“具体需求”
基础调研是需求分析的起点,核心是把用户的“模糊吐槽”(比如“这个AI不好用”)转化为“可落地的需求点”(比如“我需要AI生成的文案包含3个产品卖点,且符合小红书口语化风格”)。这部分我常用3个模板:
模板1:用户需求访谈提纲模板
适用场景:需要直接和用户对话,挖掘深层需求时(比如新产品冷启动、现有提示效果差需优化)。
核心目标:避免“问不到点上”,用结构化问题引导用户说出“真实需求”而非“表面反馈”。
模板框架:
- 背景问题:了解用户身份、使用场景、当前解决方案(比如“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平时用AI解决什么问题?之前用什么工具?”);
- 核心需求:引导用户描述“想要什么”(比如“你希望AI帮你解决什么具体问题?用3个关键词描述理想结果?”);
- 场景细节:挖掘需求的“上下文”(比如“你通常在什么时间/地点使用?输入内容有什么特点?”);
- 期望结果:明确“好的标准”(比如“什么样的结果能打10分?哪些细节会让你觉得‘AI懂我’?”);
- 约束条件:找出“不能碰的红线”(比如“有没有必须包含/不能出现的内容?格式要求?”)。
实战示例(AI电商客服系统):
- 背景问题:“你是电商客服吗?平时处理最多的问题是什么?之前用自动回复遇到过什么麻烦?”
- 核心需求:“你希望AI帮你解决什么问题?是快速回复常见问题,还是处理复杂售后?”
- 场景细节:“用户问‘快递多久到’时,有没有特殊情况需要说明?比如偏远地区、预售商品?”
- 期望结果:“好的AI回复应该是什么样的?要包含快递单号、预计时间,还是安抚情绪?”
- 约束条件:“有没有不能说的话?比如‘我不知道’‘你自己查’?格式要加表情吗?”
注意事项:
- 避免引导性问题(别问“你是不是觉得AI回复太慢?”,要问“你对AI回复速度有什么感受?”);
- 记录非语言信息(比如用户提到“售后”时皱眉,说明痛点强烈);
- 对模糊回答追问(用户说“想要更智能的回复”,要问“能举个之前觉得不够智能的例子吗?”)。
模板2:用户需求收集表模板
适用场景:批量收集用户需求(比如问卷、在线表单),适合需要快速覆盖大量用户的场景。
核心目标:用结构化表格把分散的需求整合,避免遗漏关键信息。
模板框架:
需求ID | 需求描述(用户原话) | 使用场景 | 需求频率(每天/周/月) | 痛点程度(1-5分) | 期望结果 |
---|---|---|---|---|---|
001 | “AI写的周报太笼统,没有具体数据” | 写职场周报 | 每天 | 5 | 自动提取Excel中的数据,填充到周报 |
002 | “生成的文案不符合小红书风格” | 写产品笔记 | 每周 | 4 | 用“种草”“亲测有效”等口语词,加emoji |
实战示例(AI写作助手问卷):
- 需求描述:“我需要AI帮我生成公众号推文的开头,要吸引读者点击”;
- 使用场景:每周写2篇公众号推文;
- 痛点程度:5分(“开头写不好,文章打开率只有3%”);
- 期望结果:“开头要包含‘悬念’,比如‘我试过10种减肥方法,只有这个没用反弹’”。
注意事项:
- 用“用户原话”记录需求,避免主观修改(比如用户说“太笼统”,别写成“内容不够详细”);
- 结合封闭题+开放题(比如“你最需要AI帮你解决哪类问题?A. 写大纲 B. 填充内容 C. 优化风格”+“其他需求请补充”);
- 用“痛点程度”排序需求优先级(5分的需求优先处理)。
模板3:用户旅程地图模板
适用场景:梳理用户使用提示系统的全流程,找出每个环节的痛点和需求。
核心目标:从“用户视角”看问题,避免“自嗨式”提示设计。
模板框架:
阶段 | 用户行为 | 痛点 | 用户需求 | 提示设计机会点 |
---|---|---|---|---|
需求输入 | 用户输入“写一篇小红书口红测评” | 不知道要提供哪些信息 | AI引导我补充产品色号、使用感受 | 提示中加入“请提供口红色号和你的使用感受” |
内容生成 | 等待AI生成结果 | 生成的内容没有个人体验 | AI结合我的使用感受展开 | 提示中加入“结合用户提供的使用感受,用第一人称描述” |
内容修改 | 修改AI生成的内容 | 无法快速调整风格 | 一键切换“温柔”/“酷飒”风格 | 提示中加入“风格选择”参数 |
实战示例(AI教育辅导系统):
- 阶段:课前预习;
- 用户行为:上传课本某章节内容;
- 痛点:找不到重点,预习效率低;
- 用户需求:AI自动提取知识点,生成思维导图;
- 提示机会点:提示中加入“分析用户上传的文本,提取核心知识点,生成思维导图”。
注意事项:
- 聚焦与“提示设计强相关”的环节(比如用户输入→提示生成→修改,跳过登录、注册等非核心环节);
- 用“用户语言”描述痛点(比如“找不到重点”比“信息过载”更真实);
- 每个“机会点”要对应具体的提示修改(比如“引导用户补充信息”而非“优化用户体验”)。
二、场景细化类:从“笼统需求”到“可落地的提示设计”
基础调研拿到的需求是“粗颗粒”的(比如“我需要AI写小红书文案”),场景细化的目标是把需求拆成“细颗粒”的提示设计点(比如“AI生成的文案要包含3个产品卖点,用口语化表达,加1个使用场景”)。这部分我常用5个模板:
模板4:用户任务流程图模板
适用场景:拆解复杂任务(比如AI生成PPT、AI写调研报告),明确每个步骤的用户输入和系统输出。
核心目标:让提示设计“对齐用户任务逻辑”,避免生成的内容偏离用户预期。
模板框架:
- 任务起点:用户的初始需求(比如“生成一份关于‘2024年电商趋势’的PPT”);
- 关键步骤:用户完成任务的核心动作(比如“输入主题→选择模板→生成大纲→添加内容→修改→导出”);
- 决策点:用户需要选择的环节(比如“选择‘商务风’还是‘科技风’模板”);
- 异常分支:用户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不喜欢生成的大纲→重新生成”);
- 任务终点:用户的最终目标(比如“导出PPT文件”)。
实战示例(AI生成PPT):
- 任务起点:用户输入“2024年电商趋势PPT”;
- 关键步骤1:系统询问“请选择模板风格(商务/科技/创意)”;
- 关键步骤2:系统生成大纲(“1. 2023年电商总结;2. 2024年趋势预测;3. 应对策略”);
- 决策点:用户选择“修改大纲”→系统重新生成;
- 异常分支:用户输入“我要加‘直播电商’章节”→系统调整大纲;
- 任务终点:用户导出PPT。
提示设计关联:
- 步骤1的提示:“请用户选择PPT模板风格,可选商务/科技/创意”;
- 步骤2的提示:“根据用户输入的主题‘2024年电商趋势’,生成包含3个核心章节的大纲”;
- 异常分支的提示:“根据用户要求‘加直播电商章节’,调整原大纲,新增‘4. 直播电商的机会与挑战’”。
注意事项:
- 每个步骤要明确“用户输入”和“系统输出”(比如用户输入“模板风格”,系统输出“大纲”);
- 标注“异常分支”(比如用户修改需求、输入错误),这些是提示设计的关键;
- 用流程图工具(比如Draw.io、Miro)可视化,更直观。
模板5:场景-需求-动作矩阵
适用场景:整合多场景的需求,明确每个场景对应的提示设计动作。
核心目标:避免“一刀切”的提示设计,让提示“适配不同场景”。
模板框架:
场景 | 用户需求 | 提示设计动作 |
---|---|---|
电商客服-咨询快递 | 快速获取快递进度 | 提示中加入“自动提取订单中的快递单号,查询进度并回复” |
电商客服-售后退款 | 安抚情绪+明确流程 | 提示中加入“先道歉(‘非常抱歉给你带来不便’),再说明退款流程(‘退款将在3个工作日到账’)” |
电商客服-产品咨询 | 详细解答产品功能 | 提示中加入“从产品手册中提取对应功能的描述,用口语化表达” |
实战示例(AI写作助手):
- 场景:写小红书产品笔记;
- 用户需求:文案要“种草感强”“包含使用场景”;
- 提示动作:“提示中要求用户提供‘产品使用场景’(比如‘上班通勤用’‘约会用’),并在生成的文案中强调‘这个场景下的痛点’(比如‘上班来不及化妆,用这个气垫30秒搞定’)”。
注意事项:
- “场景”要具体(比如“写小红书产品笔记”比“写文案”更具体);
- “提示设计动作”要可落地(比如“自动提取快递单号”而非“优化回复内容”);
- 定期更新矩阵(比如新增“写抖音口播文案”场景)。
模板6:痛点-解决方案映射表
适用场景:将用户痛点直接转化为提示设计点,避免“需求与设计脱节”。
核心目标:让提示“精准解决用户的痛”,而不是“做无用功”。
模板框架:
用户痛点 | 具体表现 | 提示解决方案 |
---|---|---|
“AI写的内容太笼统” | 没有具体案例、数据 | 提示中加入“请用户提供1个案例/数据,生成内容时结合案例展开” |
“AI写的文案不符合品牌调性” | 用了口语化词(比如“绝了”) | 提示中加入“品牌调性要求:正式、专业,避免使用网络热词” |
“AI回复的速度太慢” | 生成内容需要5秒以上 | 提示中加入“简化内容结构,优先输出核心信息” |
实战示例(AI公文写作系统):
- 用户痛点:“生成的请示报告不符合格式要求”;
- 具体表现:没有“请示缘由”“请示事项”“结语”三个部分;
- 提示解决方案:“提示中要求生成的请示报告必须包含‘请示缘由(为什么要请示)’‘请示事项(具体请求)’‘结语(请批复)’三个部分,格式按照公文规范排版”。
注意事项:
- “具体表现”要来自用户反馈(比如用户说“没有案例”,别自己猜“内容不够详细”);
- “提示解决方案”要直接对应痛点(比如“要求用户提供案例”解决“内容笼统”的问题);
- 用“用户语言”描述痛点(比如“太笼统”比“信息密度低”更真实)。
模板7:约束条件清单
适用场景:整理所有“不能违反的规则”,避免提示生成违规内容。
核心目标:让提示“符合合规要求”“满足用户的特殊需求”。
模板框架:
约束类型 | 具体要求 | 优先级 | 来源 |
---|---|---|---|
内容约束 | 不能包含敏感词(比如“政治”“宗教”) | 高 | 合规团队 |
格式约束 | 生成的报告必须包含“摘要”“目录”“结论” | 中 | 用户需求 |
风格约束 | 文案要符合“极简风”,避免冗余 | 中 | 品牌团队 |
数据约束 | 引用的数据必须来自权威来源(比如国家统计局) | 高 | 用户需求 |
实战示例(AI金融资讯系统):
- 约束类型:内容约束;
- 具体要求:不能预测股票涨跌,不能推荐具体理财产品;
- 优先级:高;
- 来源:金融监管规定。
提示设计关联:
- 提示中加入“禁止预测股票涨跌,禁止推荐具体理财产品”;
- 若用户输入“推荐一只好股票”,提示回复“抱歉,我无法推荐具体理财产品,请参考权威机构的分析”。
注意事项:
- 约束条件要“可验证”(比如“不能包含敏感词”比“内容要健康”更具体);
- 和相关团队确认(比如合规、品牌、产品),避免遗漏;
- 标注“优先级”(高优先级的约束必须严格执行)。
模板8:异常场景枚举表
适用场景:覆盖“边缘情况”,避免提示在特殊场景下失效。
核心目标:让提示“更鲁棒”(Robust),应对用户的各种“意外操作”。
模板框架:
异常类型 | 场景描述 | 提示应对策略 |
---|---|---|
输入错误 | 用户输入“快悌多久到”(“快递”错别字) | 提示中加入错别字识别,自动纠正为“快递”并回复 |
情绪激动 | 用户说“你们的快递太慢了,垃圾!” | 提示中加入情绪识别,先安抚(“非常抱歉给你带来不便”),再解决问题 |
需求模糊 | 用户输入“写一篇好文章” | 提示中加入引导(“请问你要写什么类型的文章?比如散文、议论文?”) |
超出能力范围 | 用户输入“帮我算一下微积分题” | 提示中加入“抱歉,我目前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建议咨询专业老师” |
实战示例(AI客服系统):
- 异常类型:多轮对话中断;
- 场景描述:用户问“快递多久到”,AI回复后,用户又问“退款怎么操作”,但忘记提订单号;
- 提示应对策略:“提示中加入‘请问你的订单号是多少?我帮你查询退款进度’”。
注意事项:
- 异常场景来自“真实用户数据”(比如分析历史对话中的高频错误);
- 应对策略要“友好+解决问题”(比如用户输入错误,别直接说“你打错字了”,要纠正并回复);
- 定期更新异常场景(比如新增“用户用方言输入”的情况)。
三、用户分层类:从“通用需求”到“个性化需求”
不同用户的需求差异很大——比如职场新人用AI写周报,需要“结构化模板”;内容创作者用AI写公众号,需要“灵感启发”。用户分层的目标是“针对不同用户设计不同的提示”,避免“一刀切”。这部分我常用4个模板:
模板9:用户画像模板
适用场景:划分用户群体,明确每个群体的核心需求。
核心目标:让提示设计“对齐用户身份”,而非“满足所有用户”。
模板框架:
用户画像 | 身份特征 | 核心需求 | 使用习惯 | 痛点 |
---|---|---|---|---|
职场新人 | 工作1-3年,写周报/汇报 | 快速完成,符合公司格式 | 每天用1次,输入简单 | 不知道结构,内容空洞 |
内容创作者 | 写公众号/小红书,粉丝1-10万 | 灵感启发,避免同质化 | 每周用3-5次,输入详细 | 内容重复,找不到新角度 |
企业管理者 | 审核报告/方案 | 快速抓住重点,查看修改记录 | 每周用2次,看结论和数据 | 报告太长,找不到关键信息 |
实战示例(AI写作助手):
- 用户画像:职场新人;
- 核心需求:“快速生成符合公司格式的周报”;
- 提示设计:“提示中加入‘公司周报模板’(比如‘工作内容→问题与解决→下周计划’),引导用户填充内容”。
注意事项:
- 画像要“用数据支撑”(比如用户调研结果、行为数据);
- 核心需求要“聚焦”(比如职场新人的需求是“快速完成”,不是“内容优质”);
- 避免“刻板印象”(比如不要认为“所有年轻人都喜欢口语化风格”)。
模板10:分层需求差异表
适用场景:对比不同用户层的需求,明确提示设计的差异。
核心目标:让提示“个性化”,而非“通用化”。
模板框架:
用户层 | 核心需求 | 提示设计差异 |
---|---|---|
职场新人 | 快速完成,符合格式 | 提供“结构化模板”,引导用户填充内容 |
内容创作者 | 灵感启发,避免同质化 | 提供“多角度建议”(比如“关于‘减肥’,可以写‘饮食’‘运动’‘心态’3个角度”) |
企业管理者 | 快速抓住重点 | 生成“内容摘要”,突出结论和数据 |
实战示例(AI教育辅导系统):
-
用户层:小学生(1-3年级);
-
核心需求:“用简单的语言解释知识点”;
-
提示设计:“提示中加入‘用比喻的方式解释’(比如‘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比如3×2就是2个3相加’)”;
-
用户层:初中生(7-9年级);
-
核心需求:“理解知识点的逻辑”;
-
提示设计:“提示中加入‘推导过程’(比如‘为什么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因为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
注意事项:
- “提示设计差异”要“可执行”(比如“提供模板”比“优化内容”更具体);
- 优先满足“核心用户”的需求(比如AI写作助手的核心用户是职场新人,先优化他们的提示);
- 用“AB测试”验证差异(比如给职场新人用模板提示,给内容创作者用多角度提示,看效果)。
模板11:角色-需求-权限矩阵
适用场景:多角色使用的提示系统(比如企业内部AI工具),明确不同角色的需求和权限。
核心目标:让提示“符合角色的职责”,避免“越权操作”。
模板框架:
角色 | 核心需求 | 可使用的提示功能 | 权限约束 |
---|---|---|---|
普通员工 | 写报告/邮件 | 报告模板、邮件模板 | 不能访问敏感数据(比如财务数据) |
部门经理 | 审核报告/查看统计 | 版本对比、数据统计 | 可以访问本部门数据 |
企业高管 | 看战略总结 | 高管摘要、可视化图表 | 可以访问所有数据 |
实战示例(企业AI文档系统):
-
角色:普通员工;
-
核心需求:“快速写一份部门月度报告”;
-
提示功能:“提供‘部门月度报告模板’(包含‘工作成果’‘问题’‘下月计划’)”;
-
权限约束:“不能访问其他部门的报告数据”。
-
角色:部门经理;
-
核心需求:“审核员工的报告,查看修改记录”;
-
提示功能:“生成‘报告修改对比表’(显示员工修改的内容和时间)”;
-
权限约束:“可以访问本部门所有员工的报告”。
注意事项:
- 和企业的“权限体系”对齐(比如OA系统的权限);
- 避免“功能冗余”(比如普通员工不需要“高管摘要”功能);
- 用“角色测试”验证(比如用普通员工账号登录,看是否能访问敏感数据)。
模板12:多角色需求冲突协调表
适用场景:不同角色的需求矛盾时(比如产品经理要“功能多”,用户要“简单”),找到平衡点。
核心目标:避免“顾此失彼”,优先满足最终用户的需求。
模板框架:
冲突角色 | 冲突需求 | 协调方案 |
---|---|---|
产品经理vs用户 | 产品经理要“加更多功能”,用户要“简单好用” | 做“功能隐藏”:常用功能放在首页,不常用功能放在“更多”里 |
客服vs用户 | 客服要“快速回复”,用户要“详细解答” | 提示先给“核心答案”,再提供“点击查看详情”选项 |
品牌vs用户 | 品牌要“正式风格”,用户要“口语化风格” | 提供“风格切换”按钮,用户可以选择“正式”或“口语化” |
实战示例(AI客服系统):
- 冲突角色:客服vs用户;
- 冲突需求:客服希望AI快速回复(节省时间),用户希望AI详细解答(解决问题);
- 协调方案:“提示生成的回复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核心答案’(比如‘你的快递预计明天到达’),第二部分是‘详情链接’(比如‘点击查看快递进度’)”。
注意事项:
- 优先满足“最终用户”的需求(比如用户是付费方,优先满足他们的需求);
- 用“数据验证”协调方案(比如看用户点击“详情链接”的比例,如果高,说明方案有效);
- 避免“妥协式”方案(比如既加功能又保持简单,结果两边都不满意)。
四、效果验证类:从“设计”到“验证”,确保需求被满足
提示设计完成后,需要验证“是否满足了用户需求”。效果验证的目标是“用数据说话”,避免“自我感觉良好”。这部分我常用3个模板:
模板13:需求-指标对齐表
适用场景:将用户需求转化为可衡量的指标,验证提示效果。
核心目标:让“需求满足度”可量化,而非“凭感觉判断”。
模板框架:
用户需求 | 对应指标 | 计算方式 | 目标值 |
---|---|---|---|
“AI生成的文案符合小红书风格” | 风格匹配度 | 用户反馈中认为“符合风格”的比例 | ≥80% |
“AI回复的速度快” | 响应时间 | 从用户输入到生成内容的时间 | ≤2秒 |
“AI写的内容有具体案例” | 案例覆盖率 | 生成内容中包含案例的比例 | ≥70% |
实战示例(AI写作助手):
- 用户需求:“AI生成的周报包含具体数据”;
- 对应指标:数据覆盖率;
- 计算方式:生成的周报中包含数据(比如“完成销售额10万元”)的比例;
- 目标值:≥90%。
注意事项:
- 指标要“可量化”(比如“风格匹配度”比“用户满意度”更具体);
- 指标要“关联需求”(比如“数据覆盖率”直接对应“内容有具体数据”的需求);
- 目标值要“合理”(比如响应时间≤2秒,根据行业标准设定)。
模板14:用户反馈标签体系模板
适用场景:整理用户反馈,找出“需求未满足的点”。
核心目标:从“零散的反馈”中发现“共性问题”,指导提示优化。
模板框架:
反馈类型 | 具体标签 | 示例反馈 |
---|---|---|
效果类 | 内容笼统 | “生成的内容没有具体案例” |
效果类 | 风格不符 | “生成的文案太正式,不符合小红书风格” |
体验类 | 操作复杂 | “找不到修改大纲的按钮” |
功能类 | 缺少功能 | “希望能生成思维导图” |
实战示例(AI客服系统):
- 反馈类型:效果类;
- 具体标签:回复不准确;
- 示例反馈:“我问‘快递多久到’,AI回复‘你的订单已发货’,没有说时间”。
提示优化关联:
- 针对“回复不准确”的反馈,修改提示:“提示中加入‘提取订单中的快递预计到达时间,包含具体日期(比如‘明天’‘后天’)’”。
注意事项:
- 标签要“层级化”(比如“效果类”下分“内容笼统”“风格不符”);
- 用“词频分析”找高频标签(比如“内容笼统”出现100次,优先优化);
- 定期更新标签(比如新增“内容原创性”标签,如果用户反馈多)。
模板15:迭代需求跟踪表
适用场景:管理需求的迭代,确保“需求不遗漏”“优化有跟踪”。
核心目标:让需求分析“形成闭环”,而非“一次性工作”。
模板框架:
需求ID | 需求描述 | 优先级 | 状态(待做/进行中/已完成) | 提示修改内容 | 上线时间 |
---|---|---|---|---|---|
001 | 增加快递单号自动提取功能 | 高 | 已完成 | 提示中加入“自动提取订单中的快递单号” | 2024-03-15 |
002 | 优化小红书风格文案生成 | 中 | 进行中 | 提示中加入“使用‘种草’‘亲测有效’等口语词” | 2024-04-01 |
003 | 增加思维导图生成功能 | 低 | 待做 | 提示中加入“根据用户输入的内容生成思维导图” | —— |
实战示例(AI写作助手):
- 需求ID:004;
- 需求描述:“生成的周报包含数据图表”;
- 优先级:中;
- 状态:进行中;
- 提示修改:“提示中加入‘根据用户提供的数据,生成柱状图/折线图’”;
- 上线时间:2024-04-15。
注意事项:
- 和项目管理工具结合(比如Jira、Trello),同步进度;
- 标注“上线时间”,跟踪效果(比如上线后看“数据覆盖率”是否提升);
- 定期清理“待做”需求(比如低优先级的需求,6个月没做可以关闭)。
结语:用模板构建“需求分析闭环”
这15个模板不是孤立的,而是形成一个需求分析闭环:
- 基础调研:用访谈提纲、收集表、旅程地图拿到原始需求;
- 场景细化:用流程图、矩阵、清单把需求拆成可落地的提示设计点;
- 用户分层:用画像、差异表、矩阵处理不同用户的需求;
- 效果验证:用对齐表、标签体系、跟踪表确认需求是否被满足,并迭代优化。
我的Top3推荐模板
- 用户任务流程图:直接关联提示的步骤设计,让提示“对齐用户逻辑”;
- 需求-指标对齐表:把需求转化为可衡量的效果,避免“自嗨式设计”;
- 异常场景枚举表:覆盖边缘情况,让提示“更鲁棒”。
最后想说:模板是工具,不是枷锁。你可以根据项目特点调整——比如ToC产品更侧重“用户体验”,可以多用量表和反馈标签;ToB产品更侧重“合规”,可以多用电约束条件清单和角色矩阵。关键是用模板帮你建立“结构化思维”,不再靠“拍脑袋”做需求分析。
你平时做提示系统需求分析时,常用什么模板?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我们一起完善这个工具包!
附录:模板下载
关注我的公众号【XX技术圈】,回复“提示需求模板”,获取15个模板的Excel版和思维导图版。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