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先搞懂:RAID 到底是什么?

二、必学的 5 种 RAID 类型(记特点,不用记公式)

补充:RAID 的 3 个核心技术(简单理解)

三、动手做:Linux 下创建软 RAID(以 4 块硬盘为例)

前提:准备工作

步骤 1:安装 RAID 工具(mdadm)

步骤 2:给硬盘分 “RAID 专用分区”

步骤 3:创建 RAID(选一种即可,新手推荐 RAID 10)

选项 A:创建 RAID 5(安全 + 省空间)

选项 B:创建 RAID 10(又快又安全,推荐)

步骤 4:查看 RAID 是否创建成功

步骤 5:格式化并挂载 RAID(让它能存文件)

重要:设置开机自动挂载

步骤 6:RAID 故障恢复(模拟硬盘坏了怎么办)

软 RAID 常用命令汇总(收藏备用)

mdadm命令其它常用选项

四、专业升级:阵列卡(硬件 RAID)

1. 阵列卡是什么?(先搞懂概念)

2. 阵列卡的核心优势(为什么需要它?)

3. 阵列卡的 4 种常见接口(看硬盘选接口)


如果你是电脑 0 基础,想搞懂 “RAID” 是什么、有哪些类型、怎么用软件实现,以及专业的 “阵列卡” 如何操作,这篇文章会用最简单的语言,从 “理论” 到 “实操” 一步步讲清楚,不用记复杂术语,跟着步骤来就能上手。

一、先搞懂:RAID 到底是什么?

简单说,RAID 是 “把多块硬盘组合起来用” 的技术。平时电脑只用 1 块硬盘,要么 “快但不安全”(硬盘坏了数据全丢),要么 “安全但慢”(存数据要等很久)。RAID 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能实现 “更快”“更安全” 或者 “又快又安全” 的效果,比如:

  • 存大量临时视频、追求速度(不怕丢数据)→ 用某类 RAID

  • 存工作文档、重要照片(怕硬盘坏了丢数据)→ 用另一类 RAID

实现 RAID 有两种核心方式:
软 RAID:靠系统软件(比如 Linux 的mdadm工具)实现,不用额外花钱买硬件,适合新手入门、家用或小型场景。
硬 RAID:靠专门的 “阵列卡”(硬件设备)实现,自带独立芯片,速度更快、稳定性更高,适合企业服务器、高频读写等专业场景(后面会详细讲阵列卡)。

二、必学的 5 种 RAID 类型(记特点,不用记公式)

不同 RAID 类型,对硬盘数量、空间利用率、速度和安全性的要求不同,新手先记住下面 5 种最常用的,按需选择:

RAID 级别

最少硬盘数量

能用的空间有多大?

安全吗?(硬盘坏了咋办)

速度快吗?

适合存什么?

RAID 0

2 块

所有硬盘容量相加(如 2 块 500G→1000G)

不安全!1 块坏了,所有数据全丢

最快!

临时文件、视频剪辑(不怕丢的)

RAID 1

2 块(必须偶数)

总容量的一半(如 2 块 500G→500G)

安全!1 块坏了,另一块有完整备份

读快、写慢

系统盘、重要文档(怕丢的)

RAID 5

3 块

总容量减 1 块(如 3 块 500G→1000G)

安全!允许 1 块坏,靠校验数据恢复

读快、写稍慢

服务器数据、数据库(平衡安全与速度)

RAID 6

4 块

总容量减 2 块(如 4 块 500G→1000G)

很安全!允许 2 块同时坏

读快、写慢

超重要数据(比如公司核心备份)

RAID 10

4 块(必须偶数)

总容量的一半(如 4 块 500G→1000G)

安全!允许 2 块坏(只要不是同组)

又快又安全

最常用!企业服务器、频繁读写场景

补充:RAID 的 3 个核心技术(简单理解)

RAID 的 “快” 和 “安全”,靠下面 3 个技术实现,不用深钻,知道大概逻辑就行:

  • 镜像(Mirror):把数据 “复制” 到 2 块硬盘(比如 RAID 1),相当于 “双备份”,坏了一块还有一块,缺点是浪费一半空间。

  • 条带(Strip):把数据拆成小块,分别存在多块硬盘(比如 RAID 0),多块硬盘同时读 / 写,速度翻倍,缺点是没有备份。

  • 校验(Parity):额外存 “校验数据”(比如 RAID 5),硬盘坏了能通过校验数据算出丢失的内容,缺点是写数据时要多算一步,稍慢。

不同 RAID 级别会组合这 3 种技术,比如 RAID 10 是 “先镜像(RAID 1)再条带(RAID 0)”,兼顾安全和速度。

三、动手做:Linux 下创建软 RAID(以 4 块硬盘为例)

软 RAID 靠软件实现,不用额外买硬件,适合新手练手。下面用 “4 块空硬盘” 做例子,教你创建最常用的RAID 5RAID 10,步骤分 6 步,每步复制命令就行(注意:操作前确保硬盘没重要数据,会清空!)。

前提:准备工作

  • 一台 Linux 服务器(比如 CentOS、Ubuntu,新手推荐 CentOS,操作更简单)。

  • 4 块空硬盘(系统会识别为/dev/sdb、/dev/sdc、/dev/sdd、/dev/sde,区分于系统盘/dev/sda)。

步骤 1:安装 RAID 工具(mdadm)

首先要装一个叫mdadm的软件,它是 Linux 下管理软 RAID 的 “管家”。

打开 Linux 的 “终端”(类似 Windows 的命令提示符),输入下面的命令:

# 先检查有没有装过mdadm
rpm -q mdadm
# 如果没装,执行下面的命令安装(需要联网,耐心等)
yum install -y mdadm

步骤 2:给硬盘分 “RAID 专用分区”

硬盘不能直接用,要先分成 “RAID 专用分区”,并标记类型为fd(表示 “支持 RAID”)。

以/dev/sdb为例,其他 3 块硬盘(sdc、sdd、sde)操作完全一样:

# 开始给/dev/sdb分区
fdisk /dev/sdb
# 按下面的步骤输入(注意大小写,输完一个按回车):
1. 输入 n → 新建分区
2. 输入 p → 选“主分区”
3. 直接回车 → 默认分区号1(不用改)
4. 直接回车 → 默认起始位置(不用改)
5. 输入 +2G → 分区大小设为2G(也可以设更大,比如+10G)
6. 输入 t → 修改分区类型
7. 输入 fd → 标记为“RAID专用”类型
8. 输入 w → 保存设置并退出
分完后,会得到 4 个 RAID 专用分区:/dev/sdb1、/dev/sdc1、/dev/sdd1、/dev/sde1。

步骤 3:创建 RAID(选一种即可,新手推荐 RAID 10)

选项 A:创建 RAID 5(安全 + 省空间)

用 3 块分区做 RAID 5,1 块分区做 “备用盘”(万一某块坏了,备用盘会自动顶上,不用手动操作):

mdadm -C -V /dev/md0 [-a yes] -15 -n3 /dev/sd[bcd]1 -x1 /dev/sde1

命令解释(不用记,知道意思就行):

  • -C:表示新建;

  • -v:显示创建过程中的详细信息。

  • /dev/md0:给 RAID 起的名字(随便起,比如 md0、md5)。

  • -l5:表示创建的是 RAID 5。

  • -n3:用 3 块分区做 RAID(对应sdb1、sdc1、sdd1)。

  • -x1:留 1 块备用盘(对应sde1)。

选项 B:创建 RAID 10(又快又安全,推荐)

RAID 10 是 “先做 RAID 1 镜像,再做 RAID 0 条带”,步骤稍多但更实用:

# 第一步:把sdb1和sdc1做成RAID 1(叫md0,实现备份)
mdadm -Cv /dev/md0 -l1 -n2 /dev/sd[bc]1
# 第二步:把sdd1和sde1做成RAID 1(叫md1,另一组备份)
mdadm -Cv /dev/md1 -l1 -n2 /dev/sd[de]1
# 第三步:把md0和md1做成RAID 0(叫md10,实现速度提升)
mdadm -Cv /dev/md10 -l0 -n2 /dev/md0 /dev/md1

步骤 4:查看 RAID 是否创建成功

创建后,用下面的命令检查状态,看到 “active”(活跃)就说明成功了:

# 查看RAID进度和状态(最常用,能看到是否在同步数据)
cat /proc/mdstat
# 查看RAID详细信息(比如容量、备用盘是否生效)
mdadm -D /dev/md0 # 如果是RAID 10,就换成/dev/md10

# 用watch命令来每隔-一段时间刷新/proc/mdstat的输 出
watch -n 10 'cat /proc/mdstat'
# 检查磁盘是否EL做RAID.
mdadm -E /dev/sd[b-e] 1 

步骤 5:格式化并挂载 RAID(让它能存文件)

RAID 创建后,像普通硬盘一样,需要 “格式化” 和 “挂载” 才能用(比如在里面存文档、照片):

# 1. 格式化RAID(用xfs格式,稳定且常用)
mkfs -t xfs /dev/md0 # 若为RAID 10,替换成/dev/md10
# 2. 新建一个文件夹(作为“挂载点”,比如叫/myraid,方便找到RAID)
mkdir /myraid
# 3. 把RAID挂载到文件夹(这样就能在/myraid里存文件了)
mount /dev/md0 /myraid # 若为RAID 10,替换成/dev/md10
# 4. 检查是否挂载成功(能看到/myraid和对应的容量)
df -Th
重要:设置开机自动挂载

上面的挂载是 “临时的”,重启电脑后会失效,需要写进系统配置文件:

# 1. 先备份原来的配置文件(防止改错了无法恢复)
cp /etc/fstab /etc/fstab.bak
# 2. 编辑配置文件,添加自动挂载内容
vim /etc/fstab
# 3. 在文件最后添加一行(按i键进入编辑模式,粘贴后按Esc,输入:wq保存)
/dev/md0 /myraid xfs defaults 0 0 # 若为RAID 10,替换/dev/md0为/dev/md10

步骤 6:RAID 故障恢复(模拟硬盘坏了怎么办)

假设 RAID 5 中的/dev/sdb1坏了,不用慌,按下面的步骤恢复:

# 1. 模拟硬盘故障(标记sdb1为“坏盘”)
mdadm /dev/md0 -f /dev/sdb1
# 2. 查看状态(会发现备用盘sde1已经自动顶上,开始同步数据)
mdadm -D /dev/md0
# 3. (可选)如果换了新硬盘,先删除坏盘,再添加新盘
mdadm /dev/md0 -r /dev/sdb1 # 删除坏盘
mdadm /dev/md0 -a /dev/sdb1 # 把新硬盘(还是sdb1)加进RAID
# 4.  创建/etc/mdadm.conf 配置文件,方便管理软RAID的配置,比如启动、停止
echo ' DEVICE /dev/sdc1 /dev/sdb1 /dev/sdd1 /dev/sde1' > /etc/mdadm.conf
mdadm --detail --scan >> /etc/mdadm.conf

软 RAID 常用命令汇总(收藏备用)

功能

命令

安装 mdadm 工具

yum install -y mdadm

查看 RAID 状态

cat /proc/mdstat 或 mdadm -D /dev/md0

标记硬盘为坏盘

mdadm /dev/md0 -f /dev/sdb1

删除坏盘

mdadm /dev/md0 -r /dev/sdb1

添加新硬盘到 RAID

mdadm /dev/md0 -a /dev/sdb1

停止 RAID

mdadm -S /dev/md0

启动 RAID

mdadm -A /dev/md0

删除 RAID 信息(慎用)

mdadm --zero-superblock /dev/sdb1

mdadm命令其它常用选项

-r: 移除设备
-a: 添加设备
-S: 停止RAID
-A: 启动RAID

操作:
mdadm /dev/md0 -f /dev/ sdb1
mdadm /dev/md0 -r /dev/ sdb1
mdadm /dev/md0 -a /dev/ sde1

umount /dev/md0
mdadm -S /dev/md0
mdadm -As /dev/md0
#-s: 指查找/etc/mdadm. conf 文件中的配置信息

四、专业升级:阵列卡(硬件 RAID)

前面讲的软 RAID 靠系统软件实现,而 “阵列卡” 是专门做硬件 RAID的设备,相当于给硬盘阵列配了个 “专属处理器”,不用占用电脑 CPU 资源,速度更快、稳定性更高,适合企业服务器、监控存储等专业场景。

1. 阵列卡是什么?(先搞懂概念)

简单说,阵列卡是一块 “插在主板上的硬件”,它自带独立的芯片(处理器、缓存)和固件(类似自带的小系统),能独立完成 RAID 的 “数据拆分、镜像、校验” 等工作 —— 比如软 RAID 是 “让电脑 CPU 兼职管硬盘”,阵列卡是 “雇一个专门的管家管硬盘”,效率和稳定性都更高。

2. 阵列卡的核心优势(为什么需要它?)

对比软 RAID,阵列卡的优势很明确,新手记 3 点:

  • 不占 CPU 资源:RAID 的计算(比如校验数据)全靠阵列卡自带芯片,电脑 CPU 能专心跑业务(比如处理用户请求、运行程序)。

  • 速度更快:多数阵列卡带 “缓存”(类似硬盘的内存),能临时存高频访问的数据,读写速度比软 RAID 快 2-5 倍(尤其是大文件频繁读写场景)。

  • 稳定性更高:阵列卡有专门的硬件设计,抗干扰能力强,就算系统崩溃,RAID 配置也不会丢,数据更安全。

3. 阵列卡的 4 种常见接口(看硬盘选接口)

阵列卡要和硬盘连接,不同接口对应不同硬盘,新手不用记太多,重点认下面 4 种常用的:

接口类型

对应硬盘类型

特点(新手关注点)

常用场景

IDE 接口

IDE 硬盘(老硬盘)

技术老旧、速度慢(最大 133MB/s),现在几乎不用

老旧服务器、古董电脑

SCSI 接口

SCSI 硬盘

速度中等(320MB/s)、支持多设备,但价格贵

早期企业服务器

SATA 接口

SATA 硬盘(普通硬盘)

价格便宜、兼容性好(家用硬盘多是 SATA),速度中等(600MB/s)

入门级服务器、监控设备

SAS 接口

SAS 硬盘(企业硬盘)

速度快(1200MB/s)、支持热插拔(硬盘坏了能直接换)、稳定性极高

企业核心服务器(数据库、文件服务器)

新手小提醒:现在主流是SAS 接口阵列卡(配 SAS 硬盘)和SATA 接口阵列卡(配 SATA 硬盘);SAS 接口的阵列卡通常能兼容 SATA 硬盘(反过来不行),选的时候优先考虑 SAS 接口

总结

这篇 RAID 入门文就到这儿啦~其实不管是软 RAID 练手,还是后来接触阵列卡,核心都是 “按需求选对组合”—— 想快就选 RAID 0,怕丢数据就用 RAID 1,企业用 RAID 10 准没错~

大家动手时别慌,哪怕第一次分错区、建错阵列也没关系,多试两次就能摸清门道~如果操作中碰到小问题,随时回来翻步骤,或者评论区一起唠唠~下次咱们不见不散呀!记得点赞收藏哦~~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